美文网首页
从学术走向创业,哈佛大学设计博士:站在行业边缘才能成功!

从学术走向创业,哈佛大学设计博士:站在行业边缘才能成功!

作者: hiStarter | 来源:发表于2016-02-23 17:51 被阅读1065次

    hiStarter专访 特赞CEO范凌-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创业是为了做更大的事儿

    看很久以前的一个采访视频,女记者问范凌:“我的老天,范凌你究竟是什么星座啊,为什么永远这么四平八稳,一点没有情绪的起伏,不可以热烈奔放看起来有激情些吗?”

    假如了解了范凌的学历背景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初次见面的人会生出这样的感慨。

    『从同济建筑本科毕业后,在普林斯顿读建筑学硕士(据说每年中国只招一个,而且他是普林历史上录取的第一个大陆建筑男)做了彼得·艾森曼的关门弟子,拿到哈佛设计学院的博士学位,担任央美的讲师、加州伯克利助理教授,2015年,范凌获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回国。』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范凌一直相信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本身并不是为了应证它们自身的存在,而是应证它们是有用的。所以他“总是希望证明知识是有用的”,而想要证明它们的价值,就必须去真正地“做”些什么,既然是学设计出身,那么创业的起点也便始于设计。

    范凌认为学术界和互联网创业圈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行业里,学术没有听众,只有同行,即便互相是很好的朋友,但心里也会默认对方是竞争对手。而现在互联网虽然也会有竞争,但更多地是可以寻求相互地合作,彼此分享自己的内容和产品,从而借助对方的优势把自身的优势也放大。

    所以在范凌看来,创业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自身财富自由,去证明自身的价值所在,去完成一件所谓惊天动地的事情这么简单,“创业是在不断建构一层一层的放大利益,创业是为了做‘更大的事儿’,从几亿的市场做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几万亿”,其衡量标准也不只是“钱”那么单一。

    想法如何成为现实

    “特赞对我来说不只是想去创业而去做的,更多的是完成了我想去验证的一些事,给了一个解决方案,所以我就一直很关心创业,这一轮的创业恰巧和设计发生了一些关系,有一些设计师成功的变为了商业领袖,所以我就特别希望用自己在设计行业中的号召力和背景让设计师更多的理解科技意味着什么,而不是让设计师永远留在小清新,小人文的那个中心位置,我希望把他们往外拽,因为他们可以做的更多。所以我们就想做一个这样的知识平台,后来我就找了一帮我原来的学生、朋友就开始做,做着做着,有人觉得有商业的可能性,我们就试试看这个产品能不能融钱,能融钱之后就持续推进了。”范凌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业初衷。

    在范凌还是大学老师时就一直很关心两个问题:一、设计如何被科技改变;二、科技行业如何通过设计提升自己的价值。直到范凌回国后发现在国内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紧密,并且中间还有层层的知识性代沟。于是他和自己的朋友、学生便想从知识、内容和社群开始做起,而那时门槛最低的方式就是做公众号。

    特赞的公众号的背后有大约三百个内容合伙人,有些是设计师,有些是科技公司职员,有些是杂志编辑,有些是还在念书的博士……这些人源源不断地为特赞的公众号提供有趣、靠谱和新知的设计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识特赞是从它的公众号开始的。

    范凌由这个公众号结交了很多朋友后,便开始组织一些聚会,后来发现不仅可以和这些人聊得来还可以有许多故事和知识相互分享。于是公众号就变成了design matters的大会,第一次在旧金山做,准备了十天左右,来了大约两百多人。后来2015年初搬到了上海,design matters的沙龙活动并没有因此终止,最近一期是在2015年的10月30号,大约有400人参加。据媒体报道,如今举办一次design matters的沙龙活动,大约可获得1000名设计师转化率。

    特赞= tech和design结合=Tezign

    特赞|Tezign(Tech + Design)是一个精确、便捷地对接最优秀设计师的互联网平台,网站于2015年6月底正式上线,目前开放的领域有平面设计、UI设计、插画设计。在这里,客户的设计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设计师可以享受自由工作乐趣。

    头一次听说特赞这个平台时,第一感觉像是设计界诞生了一个利用UBER模式派单接单的聚合平台。目前特赞已有近七千左右的设计师入驻平台,线上的设计师超过一千人。截至2016年1月的数据是已发布了四百多个项目。

    当hiStarter问到:“对于客户来说这样的派单模式非常便捷,但是会不会对于设计师来说并不是那么的便捷,屡次抢不到单或者没有被派单?”

    范凌说:“传统的模式都是项目来找设计师,不是设计师来找项目,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特赞对设计师的价值是我们已经预审了这些项目,我们匹配给你就说明经过后台的大数据和算法分析你是适合做这件事的,所以其实已经大大降低了他获取一个项目的成本,你只要做的是愿不愿申请做这个项目。”

    此外在特赞入驻的设计师能够去做一些以前领域接触不到但是又非常想去做的事情。比如K11百货的设计总监,在此之前他不缺项目,但是那些项目可能都是零售项目。假如他自己想要做一些互联网项目,就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而在特赞上,他则有更多的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一切。

    由此例子恰好应证了范凌对互联网的一些看法,“互联网不是让大家均贫富,不是让那些没能力的人也能拿到事儿做,互联网是一刀切两半,一半人直接失业,另外一半人重新分配,好的人会接来更多的项目,有一些人会更善于用平台,有一些人可能就会被淘汰掉。”

    项目发布后派接的基本流程

    “首先特赞会预审一些设计师,6个人中只有1一个能接项目,预审也是蛮苛刻的,然后会有平台分析,客户提出的需求,看这些需求有什么样的属性。特赞把这些属性分为硬性和柔性两种,所谓硬性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类型;柔性就是比如说一个互联网公司它希望匹配的设计师是有互联网公司从业背景的,一个4A的广告公司可能希望这个设计师是有同类型项目从业背景的。另外我们做的还是一个视觉的事儿,所以风格上也需要一定的匹配,所以通过硬性和柔性两种因素,我们会把这个推送给平台里面,符合这些推送条件的这一小群人。

    所以1000个人里面只有50个人收到这个项目信息,他会有三天的时间来回复是否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一般情况下,百分之九十九的项目都能在第一天24小时内有设计师感兴趣,三天之内平均是十几个。如果设计师确定感兴趣这个项目,客户才能看见这个设计师的相关信息,包括他的工作经历,作品集,联系方式,以及对于这个项目的理解,所以这样就让信息的对接更有效,原来你要发布一个需求的时候就在朋友圈里找人,上网去看作品集,都是点对点的,我们希望做点对网络的。”

    为什么要站在“行业的边缘”

    范凌曾在TED上演讲《人,互联网建立信任》(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4MzA1NTA4NA==.html?from=s1.8-1-1.2)中说到:“只有把自己放到行业的边缘,才有可能创新。”采访时,hiStarter问范凌如何理解这句话时,范凌说:“当我在一个学科的中心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恐惧感,当你说的话别人都点头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恐惧感,因为那种话是最没有生产力的,所以我希望是站在一个行业的边上,这个价值在于说不断提出另一种可能性,从而让中心不断被怀疑,而有一天你做的好,足够有机会,就有可能成为新的中心,学术和做创业我觉得都是这样,一定是在边上,而不是中间。”

    当学术大神走进互联网创业圈

    “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困难,特赞是属于开头容易做起来难的,开头容易是说我们从想做这事到快速的确认大家感兴趣,到我拿到钱,这些步骤都非常的顺利,而且都是别人追着我们。但是拿到钱踏踏实实的从社群变成产品的时候,我发现我又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其实也不懂app和web的设计,因为我原来不做这个,也不懂这么招人、财务,什么都不懂,那个时候发现得从零开始,我们是边看知乎边创业的,从那个时候就完全改变性格,降低身段,去请教那些比我做得早的、成功的人。

    第二个阶段我意识到人才是关键,所以我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去招人、找人,每天跟想招的人,想吸引的人喝酒,聊天,其实这也不是我擅长的事儿,但是这是去年五月到八月份我在干的事儿,八月份之后,发现团队二十多个人了,大起来了,架构又不知道怎么搭,八月份到十月份是请教那些做管理的,去看书,去学那些,好像发现可以安安心心做事了,结果资本寒冬来了,十月份到十二月份我要去找钱,去跪舔那些曾经追着我说特赞要不要投资的人,十二月份钱有着落了,数据不知道怎么增长了,然后去看数据,看完发现产品不够好,最近就在琢磨产品,所以每个阶段都有危机,每个阶段都觉得要死了。”范凌这样总结这一年来的创业历程。

    但每次要死了还是要继续熬下去,范凌很喜欢马云,他认为“一个创业者就应该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其实眼睛一闭,这个事就过去了,太多的时候大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其实自己也不重要,都不重要,随时随地都会被别人取代,所以只有靠耐力,就过去了。”

    范凌认为过去这一年自己最大的转变是从关注做事到更加关注做人了。之前埋头苦干,什么事都是要自己去干,别人做的都不行。人生的前三十多年都是关心事情如何做到极致。但是现在发现创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事,更注重人和人的交往,因为一个人永远做不完。所以“一定要做一个对的人,我说是对的,不一定是好的,并不是人都说你好,可能在这件事被证明正确之前,人都会说你不好,但最后这事成了,人才会说你好,所以做人还是蛮关键,尤其是做对的人。”

    特赞团队=精英成员+透明开放管理

    hiStarter:您团队的小伙伴都是很优秀的人,有您的学生等,是怎么说服他们加入进来的?

    范凌:早期有自己的学生,现在都不是了,我的一个co-founder是我的学生,后来的核心都是慢慢聚起来的。早期都是我的学生的原因是我在做老师的时候,也是比较关注思想方法层面的,所以这些学生也会认可这种方式,因为这样自己的价值会最大化,所以从低年级就开始“洗脑”,到后来思想方法也很接近,他们也知道为什么我要放弃教书,去干这件事,所以很多时候就是这种信任感,就跟过来了。

    hiStarter:怎么形容现在的团队?

    范凌:我希望公司每个人之间都是透明的,即使是核心管理层的会议,我们也会允许每个人去旁听,甚至提建议,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公司文化的起点。第二我们希望每个人有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内容。第三是我很看重的,就是有野心,所谓有野心的意思就是说你知道你的未来会往哪里走,所以你知道这里对你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不止你现在做的事情,但是只有现在的事情做好了,你才会到你想要的地方,这是初创企业可以给同事很大的价值。

    hiStarter:现在团队有多少人?

    范凌:全职员工有25人左右,还有很给力的一些实习生,然后我们微信公众号有300人左右的内容合伙人,这组成我们里圈、外圈、边缘圈。

    hiStarter:现在招聘的职位有哪些?

    范凌:我们每个职位都在招聘,只要有好的人,我们都愿意吸纳进来,所以特别希望有这方面能力的小伙伴加入进来。(比较重要的有:财务经理、前端工程师、产品经理)

    hiStarter:团队有什么样的福利吗?

    范凌妹子漂亮,还有就是所有互联网公司能够提供的福利我们这里都能提供,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开放管理。并且我通过特赞认识了很多很牛的人,反过来我也非常希望把这些牛人介绍给我团队的成员,让他们也有未来的发展,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有野心。

    因为只有有野心,你才希望不断地跟那些更牛的人学习,一起工作,这种分享关系、资源本性在这里是和很多公司不一样的,很多公司关注的是效率,我们关注的是人,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个人完成他原来无法完成的任务,即使我不会做,教不了他,我也会找人教他。

    设计师的另类推荐

    hiStarter:作为一个在设计方面非常资深的人士,有没有可以推荐给设计师们的书单?

    范凌:首先我不太资深,很多六七十岁的人还在做设计,设计是个手艺活,只能说我是在设计里面愿意想,原因去突破学科边界的。第二个书单这个问题,我觉得见仁见智,一本书放在那它的价值只有读过它的人才能知道,我读过对我有帮助的书不一样对别人也有帮助,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发现自己的问题。

    我就讲讲自己最近在读的书,一本叫《权力的终结》,讲的是原来权力的模式逐渐被改变。另外一本就是《人类简史》,对我特别有启发,从很宏观很宏观的角度去看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这挺关键的,放大尺度以后发现人类只是全宇宙众多创新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里面给我特别有启发的一句就是:到底是人驯服了小麦,还是小麦驯服了人,意思是到底是我们创造了庄稼,从而让我们不再饿肚子了还是因为庄稼需要耕种,我们失去了游牧的生活习惯,是不是我们被丢失了,这些角度都是很辩证的去看,所以互联网对我来说,有点像火,可以想象一下有火没火人类的变化,这也就是有互联网和没互联网人类的变化。


    本文为原创

    采访撰文:倪倩

    拍摄剪辑:赵旭

    漫画绘图:斯斯

    如需转载请先勾搭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学术走向创业,哈佛大学设计博士:站在行业边缘才能成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ob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