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感觉自己的人生一直都有一种‘差一点就可以’的经历和感受。”
有多少人做事总是追求差不多?他们抱着这样的心态上了一个差不多的高中,又上了一个差不多的大学,之后又找了一个差不多的工作,找了一个差不多的伴侣,从此过上了差不多的人生。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做《差不多先生》,散文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先生”便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典型。“差不多先生”凡事都是“差不多就行了”,你是否也是这样呢?
其实这种“差不多”的心态终会让你安于现状,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升级技能,不做泛泛之辈”,不断自我迭代,挑战自我。
下面说一下发生在我身上的那些差不多的事。
中考后,我与一本院校失之交臂,进入第二志愿的高中,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对所有专业都不太了解,虽然自己当时最喜欢的还是英语,可是当初没报口语考试,就无缘英语专业,后来我只好胡乱填报了专业,结果又与第一志愿无缘了。
大学一入学,我毫无目标,考试只求及格就好,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斗志,但每次考试前我都会认真背诵,每次考试都是专业课前三,但还是失去了保研的机会,被保研的同学只是多参加了比赛,但成绩并没有我好,我当时真是很生气,为什么就差那么一点点呢?
没有保研的命,就自己考研吧。考研初试成绩出来后,自己排第7,在危险边缘试探,本想通过复试逆袭,结果排名还是保持原地,自己无缘奖学金,只有一名之差,关键是那个同学只是少数民族的身份,成绩并没有我好。顿时心情又跌落了谷底,我呀我!
考研后,我发现一切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我得每周阅读大量文献,每周都得跟老师讨论自己的想法及实验计划,自己每次汇报之前都抓狂,想着糊弄糊弄,老师也不会怎么样。
但是长久下去,发现自己在阅读文献方面在原地踏步,只喜欢读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经过软件翻译成中文后还是不理解,这可能就是差不多带来的后果。
不止于此,做实验也很佛系,通常没提前想好整个思路,就开始行动,导致自己反复坐骑,反复失败……
希望我能尽快从这样的心态中走出来,做一件事就努力做到最好,不要总想着差不多就好,那些比我优秀的人从不会这么想。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那些个差不多的累积,你总是把差不多挂在嘴边。
生活敷衍你,恰恰是从你敷衍自己开始的。
多少次,你把“差不多”就得了挂在嘴边,你本可以活得更精致、更体面,却用敷衍的态度,过着有限而珍贵的一生。
不做差不多的人,做就要做到极致,不辜负自己,也不要辜负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