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条街道的转角,瞥到一个素未谋面但又仿佛注定要遇见的面孔,那种奇妙的感觉是难以向他人表达的,人们将这种感觉叫做“一见钟情”,love at the first sight,第一眼就爱上。这当然是一个很准确的词语,但我一直觉得它太过于直接,不够美,不够诗意,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表达: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中幽灵般浮现的脸;
湿漉漉的黑色枝干上的花瓣。
庞德的这首《在地铁车站》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名作,严格来讲,它并不浪漫,也从来没有人说过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作品,因为,“潮湿”、“黑色枝干”这些词语,如果实在要和爱情扯上关系,总会显得有几分牵强和诡异。但我不这么看。抛去呆板的单个词语的翻译,我总觉得这首诗惊人准确的表达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在一条熟悉的街上,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里,突然浮现出一张好看的脸,在瞬间抓住你所有注意力,以至于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刹那间失去了色彩,而那张好看的面孔则愈发惊艳。这不正像“黑色枝干上的花瓣”么?
许多电影里都描述过“一见钟情”的场景,往往是慢几倍速的特写镜头紧紧盯住女主角的脸,再配以一阵微风,女主角的头发散在脑后,轻轻飘扬。这种刻画当然没错,而且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经历或者想象,但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看到庞德的这两句诗我才明白,遗失在镜头下的正是那种“转瞬即逝、若隐若现”带给人的美感。那种感觉实在是太过于奇妙,人们总想方设法将之留住,将之传达分享给他人,电影胶片已经是最好的方式,但也是失败的。这种美感不能分享,它只能留在记忆里独自回味。就连庞德的这首小诗不也一样,同样的文字,当我们读到时回忆起的,却是绝不相同的画面。
所以庞德是个聪明人,他用“apparition”这个词语,“幽灵,鬼魂”。无论他是否在表达“一见钟情”,但他对于“转瞬即逝”的这种处理是令人佩服的。他不作任何定性的描写,而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回忆那个刹那的场景,就仿佛一个若隐若现的幽灵,随着你的想象逐渐浮现在脑海,却又记不分明,似是而非,只知道那是一种很美、很奇妙的体验。这不正是我们回忆里的“一见钟情”么?每个人都固执地相信那是一次异常美妙的相遇,细想起来却又不知到底美在哪里。
地铁车站里的人群终究是会走散的,现实中的“一见钟情”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只能擦肩而过。日子久了,当我们再次看到那张曾惊艳一段岁月的面孔时,竟再难以从人群中一眼认出。一见钟情,再见或许便已经归于平凡。
“既然素不相识,他们便各自认定
自己的轨道从未经过对方的小站;
而街角、走廊和楼梯早已见惯
他们擦肩而过的一百万个瞬间。”
有些东西天生就是这么令人无奈,明明美得无可救药,却偏偏短暂脆弱,只能活在回忆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