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由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莎菲尔在基于大量人文科学实验、数学统计的基础上联合著作。前者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心理学终身教授,后者是麻省理工认知科学博士。
何谓“稀缺”?按照书中的定义,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我们觉得自己时间太少,而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这是时间上的稀缺。我们觉得手头拮据,有永远都还不完的信用卡,这是经济上的稀缺。从这个角度出发,时间管理和金钱管理上的失败是拥有着某些方面的共性的。
根据作者的描述,我总结出大部分失败的时间管理方式和金钱管理方式上有如下三点共性:
一、一旦忙碌,就会越来越忙碌;一旦贫穷,就会越来越贫穷。你所稀缺的东西会越来越稀缺,这是时间管理、金钱管理上的马太效应;
二、一旦时间和金钱上产生稀缺,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稀缺事物锁定,从而造成我们一定程度上的浮躁与管窥心态。例如你本来计划好每周锻炼三次,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你会选择放弃某次锻炼计划,甚至废弃整周的计划。从我的个人实践来看,一周锻炼几次往往是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
三、当人们面临稀缺时,更倾向于采用“借用”的手段来应对突发事件。例如手头现金不够时,通过贷款方式来临时解决经济上的紧缺。例如时间紧迫,就牺牲了原本计划的其他事项的时间用以填补当前的时间漏洞。
这三点共性是否让你觉得非常亲切?是否我们的生活就是不断与这些窘境打交道过程?
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数据,解释了这种稀缺遭致的结果是如何产生的。最重要的一点,当稀缺心态产生时,我们的视野会变得狭隘,注意力会更集中。而视野上的狭隘、注意力上的过度集中,会导致我们的心智容量变小。心智容量包括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稀缺的产生呢?
第一、作者分析道:稀缺产生时,带来的不完全都是坏处。比如:稀缺会让我们对事物有更集中的关注,而这往往是我们效率提高的源泉。想想大学期末考试的前几天,你的精力突然变得旺盛起来,平时看一行字都很痛苦的你,竟然可以看书看好几个小时,甚至是通宵背诵老师划的重点。所以,面对稀缺时,我们需要适当地利用这种专注力。
第二、面临稀缺时,“留有余闲”是摆脱稀缺陷阱的重要法门,我们应当要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安排我们的工作、学习计划的时候,不能安排太满。在经济上,如果我们一直在偿还上个月的支出,我们所能拥有的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因为稀缺就像复利,最初的稀缺只会变本加厉。
第三、所有的稀缺都来自资源相对充裕阶段时所犯下的错误!一方面是拖延症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比较容易关注那些紧急的事务,而不怎么关注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务。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这两种陷阱!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结果用以佐证以上分析和结果,但我觉得,最好的读这种商业类书籍的方式就是抓住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点或几点进行思考。比如《稀缺》这本书,“留有余闲”、“关注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务”的哲学就让我很受启发。
对我来说,我一直以来的困境在于:我总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太满。我突然开始意识到,生活、工作中是没有那么多余闲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选择把余闲留给我们所追求的东西。
生命的意义在于要抓住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然后为之抗争。然后对于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要学会妥协,甚至舍弃。当你生活得太忙碌的时候,要开始反思,你是不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地方。当年克林顿竞选总统的时候,总恨不得把教育、外交、能源等问题一次性在演讲中讲完,这样往往让他把演讲弄得无趣、死板。他的幕僚詹姆斯·卡维尔提醒他说:“一次性说太多,就和什么都没说一样。”
同样地,什么事都想做,就和什么事都没做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