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愿妙行十年24/3650:有这样一个老头1·2

信愿妙行十年24/3650:有这样一个老头1·2

作者: 九畹拾真一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21:04 被阅读20次

信愿妙行十年24/3650:有这样一个老头1·2


一、结识这老头

1·2 第一次茶话

车子下了一个缓坡从山湾处转弯进去,接着爬了一段小弯坡,又继续东行二三里,我们眼前便出现了另一番景象,那情境兑现了一句话:峰回路转更深处,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的村庄俨然是一个被群山捧在手心的大美人。村子的东北方位是之前我们初进何上屋村时远远看到的那组群山的山头,也就是说在村外远观的山群是在这个村后起的头,所以山坡起势坡度较缓,并不陡峭,老人小孩都可以轻松爬山去。整条村子的屋舍都是背靠这组山而建的,屋舍对面,田野那边,一看即知是赫赫有名的笔架山。起初听张sir说笔架山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思绪,可见了这组山之后,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笔架笔架,真的就好像一个巨型的笔架放在村子面前,就等你挥毫落纸后再把笔搁上去了。

之前迷路处该是笔架山山组的起山之地,也即山头。这组山以笔架的形制绵延到了更远的西南方向。

两组山,一前一后,一东北一西南,中间贯通的就是这个小村子。两组群山恰似两条青龙,合围着这个小小村落,观想一下,这不就是传说里的二龙拱珠?心中瞬间体验到了一番风水勘舆的神秘情愫。笔架山前是往东南方向是连绵不断的稻田,这稻田我后来才知道一直连到了隔壁安徽省宿松县,从田埂上继续前行的话,就出了湖北地界,可以直接去隔壁宿松佬家里喝茶话家常了。

这些觉察和体验在其时迎面而来的景致前仅仅是在脑海里一闪即逝,如今坐下整理回忆方得以铺陈开来,这与个人之后几次进山体验并掌握了解更多信息不无关系。如同艺术,如同任何美好的东西,你的亲身体验大于任何其他外人给出的结论,我们这辈人被条条框框的结论画地为牢太久了,反而不如山人生活的真实自在。

尴尬的是车行坡上之后,我们再次犯了疑惑,面前可容两辆小车会车的水泥路没多久就再次分岔,一条指向东北面,一条指向西南面。哪一条才是之前那个老奶奶说的修到我们要拜访之人的家门口的呢?毕竟,表盘上的时间已经指向十一点了。张sir直接驶进了朝向东北向的这条,还自我安慰说,就是这村了,想必村子不大,错了大不了转个身,不要两分钟。很快我们经过了一户庭院,三间两层的主屋,红砖墙红砖瓦,大大的窗户,跟外面城里的房子没多大差别,如果非要说不同,那就是分外清晰,窗明几净,有大大的院落,院里好像还晾晒着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农作物,门前的水泥地坪清扫的很干净,我们缓行之后,一个瞬间的角度我甚至清晰地瞅见一楼主屋正中的墙上有天地君亲师红底金字的供牌,两侧有对联。再加上这家就恰恰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这一特点,尽管水泥路还继续在前面延伸,但毕竟是第一家,所以连张sir都不太确定地出声问我:

想必就是这家了吧?

我疑惑了两秒,回答他:

不太像,听你讲了这么多关于你这朋友的情况,我感觉文化人的家不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让我具体说哪儿不好,哪儿不对,我是很难讲出一二三的,难道时间久了房屋也会跟屋主气质一致?就在我们两这一问一答的功夫,楼房侧面的瓦屋厨房里出来了一个看上去五六十岁形貌的大妈,后面还跟着一个走路不是很稳的小姑娘,张sir用黄梅话跟她搭讪并打听我们要去的地方,大妈热情地走出自家院落给我们指路:

哦,他家啊,你们刚刚上来的时候要是走下面那条水泥路就可以直接开车到他们家门口。这条路绕个圈也可以到。他家跟别家不同,盖得像北京的四合院,房前屋后栽满了那种一年四季都是青绿青绿的树,别人家都没有栽。从这里往前开一截,很快就看得到。

四合院???四季常青树???我虽然不会说黄梅话但是却听得一字不落,

这大妈的回答再一次把我的好奇与期待推到一个新高度。是一个有着怎样意趣的人会在这样一个藏在山里的小村子修四合院呢?

好吧,我因从事文博工作近七年,尤其是自身本就对工作内容里涉及的古民居、古祠堂非常感兴趣、一直都有关注,所以对古村落古建筑、村落布局、户型结构、建筑装饰工艺及材料等都谈得上有一知半解。她说四合院,我脑子里反射性地显现出了过往接触的资料里的三间两廊、三间三进、五间五进、正房廊房之类气势恢弘如旧时王府宅邸一般的院落。当我们的车子绕了个半环之后终于跟之前分岔的那条水泥路合围了。

我注意到,这条之前岔向西南方向的路经过笔架山山脚,拐向东南再入村,入村后首先是经过一个大鱼塘,从塘基开始就出现了大妈说的绿植,已被精心剪修整齐,就跟城里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形貌相同。我们选择走的岔向东北的这条路之后是延伸向西南,到这鱼塘前两条路衔接到了一处,形成一个天然的圆。鱼塘大概只盛了相当于它正常容量的五分之一的水,有几只灰的白的鸭子在里面悠哉悠哉地游弋,靠近菜园的那面露出了干涸有些龟裂的塘泥,塘壁往上好大一截,大概落差一米多的地方是一些通过石块与塘壁借力搁置的很稳妥的几块长长的青石条,岁月痕迹明显,想必是村人以前用来洗衣服时安置的,通过青石条的位置能判断出这鱼塘水满时的水位和大致情形。忽然想起家公两天前带我们去地里挖红薯时挖到的都是小红薯,他说黄梅今年天旱,水分不够,所以红苕多筋少肉不好吃。我那时没有什么直观感受,眼前看到这鱼塘与青石,瞬时对这个旱情了然几分。

张sir把车子泊在鱼塘东南角一个比较开敞的水泥坪上,我们落车走向泊车位置北边的石板路,穿过夹道婆娑起舞的竹林,一处白墙黛瓦的新中式民居便撞入眼帘。

及至到了跟前,我心说这不是四合院,倒胜似四合院了,群山环抱,绿水围绕,以山为墙,以水为隔,京城里的四合院也难有这山这水啊。尤其难得的是三间正屋的两边还配有偏院,偏院的围墙上以一种旧时常见的黛瓦通过别具一格的摆放方式形成了审美独特的窗花,巧的是院里的丝瓜秧从里穿出开着大大的黄花,蜜蜂正围着它嗡嗡飞。穿过竹林时我已闻到醉人的桂花香,抬头一看,偏院往东一棵近三米高的金桂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金桂花,那感觉就好似宾客盈门时,从来素净的贵妇人忽然满头珠翠地出现待客,既矜贵华美又不让人觉得张扬喧哗,而且树冠呈现完美的椭圆状,展示着主人对她用心打理的日常。

我就是这么走一步看一步,再一扭头,就看到正房对面的院子里主人搭的有钢结构与木结构结合的棚架和秋千架,上面挂着大大小小的葫芦,个头大的葫芦个个都有一个微型秋千座,想来是主人怕它们个头大,把葫芦藤给压坏了,专程为每一个量身定做的护具吧,都是用小木块钻孔再用铁丝拧到棚架上的,我瞬间感觉做这几只葫芦都幸福到爆棚啊。我玩心大发,飞快地开始数葫芦,大致有十几个,我还没来得及数清楚,张sir已经在院子里喊:

何叔,我们到了。

而何叔应声就出来招呼我们了,打断了我的数葫芦。何叔高高的个子,硬朗清瘦,他一笑,两眼秒变月牙,一口白牙也秒成大大的月亮船,观之非常可亲,那种感觉仿佛在哪里见过似的,不像第一次会面。他上身穿着白色衬衣,袖扣都是扣着的,衬衣掖进深色商务西裤里,脚上是一双深棕色的皮鞋,这一丝不苟的打扮让我很难想象他打理桂花树、修剪绿化带时的情形。何叔笑着伸手与张sir握手,也朝我微笑点头,同时说道:

稀客稀客,这两天我这金桂开花了,金桂花开迎贵客,还真是没讲错。我们这约了快半年了,不是你不在黄梅,就是我没空,这次听说你过节回来,我想怎么也得见个面好好聊聊。快进来喝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

一进正屋,我跟张sir都不由自主地抬起了头,因为正屋的屋顶上有一组品字组合的明瓦,日光从明瓦透射进来,屋里明亮通透,且木梁上挂着三把非常可爱精巧的打开状的油纸伞,分别是青色、粉色、桃红色。正屋前厅的天花恰是二楼阁楼的木地板,所有的木板都透着木质与桐油结合之后特有的暖黄色,在前厅的木梁上、正屋东墙上,也挂着几个已经过技术处理显出土黄色光泽的葫芦,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各有韵味。紧邻前厅天花板的东墙上还挂着一把我估摸有六米长的木梯,木梯刨制的很细腻,也同样被桐油浸过,感觉挂在那里不是用具倒像是艺术品。在梯子旁边靠大门边的墙上是一块大大的正方形木板,上面挂满了各种我叫不上来的木工工具,我认得的有刨,有凿,还有墨斗。挨着这块木板的是一个东侧一卧房的房门。在梯子旁边靠里的东墙上是一个门洞,可通往阁楼的楼梯和东侧的另一间卧房。

何叔这时已经从西后侧的厨房里拎出来开水了,他再次催促我们落座喝茶,沙发是挨着西墙布置的,而西墙上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一块大大的长方形展示栏。这个展示栏里,不仅有何叔这一支家族成员在老屋前的全家福大合影,还有何叔亲自书写的老屋新建记。旁边也挂的有葫芦。我没读完这老屋新建记,何叔再次请我们坐下喝茶聊天。

何叔与张sir就此打开了话匣子,

这一聊就从上午十一点聊到了下午两点钟。

从张福村的维权旧事聊到何上屋村的维权新事,又聊到黄梅当今的种种发展现状,并提出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途径。这当中,我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听众。就我的理解,何叔是看上张sir了。因为读了张sir文章,发现同样是真心热爱自己家乡,年轻且富有激情与理想,有干劲和闯劲,而且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发现张sir的行事方式太过锋芒毕露,出于长辈的关切,想给他提个醒,谨防过刚易折,拿问题去碰问题,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何不大家合力一起真心为黄梅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呢。

谈话间,我们也了解到何叔为新建老屋当真是煞费苦心,亲自研究古建筑结构,亲自去湘西采买特定木材。因在拆老屋的时候发现铁钉生锈不堪一击又辗转想到采用竹钉,且所有的竹钉都是他自己亲手炒熟,炒熟之后再浸透桐油,再晒干,可以保证至少三百年不会腐朽,所有的木梁、木板也都浸过桐油。老屋形制跟老父老母在世时的形制并无改变,只不过以前是土坯房,如今是砖木结构房。且父母当年用的东西能还原的都尽量还原,何叔后来给我们做饭吃的时候指着挂在厨房上的一个带着补丁的葫芦瓢告诉我们那是他小时候他妈妈做饭用的,整个葫芦瓢放在水缸里,他们渴了直接拿瓢舀水喝。那时候家里的井他也专门建了井房保护起来了。而且我们也注意到在正房的上方,何叔给自己的父母设置了供位,照片是彩照,两位老人家的合影,应该是在北京照的。照片前何叔用两只精致的小瓶各盛着两支清香馥郁的金桂,中间设有香炉,炉里香灰沉沉。何叔告诉我们,他虽常在五祖寺行走,却并没特意给菩萨佛祖烧香,而逢初一十五必给自己的父母上香。他认为父母就是每个人最大的菩萨。看到瓶里鲜活的金桂,我不由想到那句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的叙话。

何叔也一直强调,他其实也没那么伟大的情怀,起初只是单纯想把自己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精雕细琢成能帮自己的儿孙未来记住乡愁、寻根问祖的教育基地。用何叔自己的话说:

我在这头像呵护情人一样悉心呵护着朝阳湾的小环境,而那头他们却在卯足劲地破坏大环境,思来想去,仅靠维权就想阻止环境恶化是不现实的,也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想办法召集一些有心有力之人一起切切实实做成些事情,既能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又能有效拉动地方经济,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两点,中间几次何叔问我们饿不饿,我们都沉醉于谈话不觉得饿,到了两点,何叔说还是先吃饭,饭他已经闷好了,再炒几个菜,我们要帮忙,何叔拒绝了,于是我和张sir就拿着相机四处拍照。在西侧与厨房一墙之隔的房间是卧房也是书房,大大的书桌铺着一层与宣纸同色的毛毡,上面有何叔的书法手稿,写的最多的是一个禅字,有的盖了私章,内容是“何远山印”,听张sir介绍说这是何叔在文化圈里的笔名。这个笔名真好,写实,这里最多的就是远山啊,坐在堂屋里抬头见远山,站在书桌前,抬头也是远山,出门远眺,最夺目的依旧是远山。还有的盖了枚闲章,内容是“一个老木匠”。我当时就想,这印章不会也是何叔自己刻的吧?

而且趁何叔做饭的功夫,我又逐字阅读了正屋西墙展示栏里何叔原创的《老屋重修记》,读来,心里感慨绵长,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来自乡土情结的共鸣与呼唤。连张sir都忍不住连连说今后我们也要照着何叔的设计打造张家老宅。回忆至此,不由自主又把当时拍摄的照片拿出来,再读一次此文:

《何氏祖屋重建记》

何氏祖屋座落在鄂皖交界的大别山下,行政区划为黄梅县独山镇何上屋村朝阳湾。朝阳湾原名何老屋,因村东南古庙“朝阳庵”(明宣德年间建)谐音而名。何老屋,顾名思义乃“何家老屋”,肇址于何时无考,然昔日藕塘记忆犹在,塘岸上两株五人合围之参天枫树(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见证了千年古村落的存在。

重建前的何氏祖屋系公元一九六七年父母所建。土砖青瓦,简陋无华。乳燕离窝,顾及无遐。墙倾椽摧,面临倒塌。

乙未秋冬,时光匆匆,何氏四兄弟,祖屋重建中。不求奢华,不讲现代,只要记忆永远在。庐江买青瓦,湘西购木材,一砖一石寄情怀;前后挡土墙,明沟改暗沟,力争百年不大修;削竹钉、刷桐油、铺木楼,只为更长久;门架石、瓦花窗,蝶儿忘归,不因花香。

今冬气候反常,厄尔尼诺现象,冻冰残雪,淫雨霏霏。施工受阻,几多艰危。兄弟同心,亲力亲为。旧貌变新颜,印象未改变。

时人云:妈在,家就在。吾辈所求:父母不在,家还在,而且永远在。常回家看看,多一份眷恋。休闲、度假、养老、种花。观荷垂钓、月下独酌、竹林对奕、书画琴棋……

走过红尘岁月,阅尽人世浮华,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心有大海,春暖花自开;

胸有桃源,故乡便是水云间……

乙未艰辛,乙未情浓。怀祖德,祖屋得重建;沐圣恩,藕塘又逢春。

莫问是否痴情,但求不负苦心。

其必曰:

饮水思源源从何来?

培根固本本在心中。

乙未岁末绍民、绍国、绍仁、绍启谨记

彷佛只是几息间,何叔已经张罗我们吃饭了。豇豆角炒瘦弱、辣椒爆炒红薯叶茎、清炖南瓜、红辣椒加香菜焖了三条筷子长的塘鱼,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上来了,我们也没客气,何叔分配一人一条鱼,我还吃了最多的南瓜,实在是清香软烂,入口即化。何叔说除了瘦肉是买的,其他的每一道菜都是他自己亲手种的。他还说,他在地里引入安置了城里浇灌绿化带的那种喷洒式灌溉系统,所以虽然黄梅今年遭遇干旱,他种出来的作物都没受影响,我咬着又嫩又脆又下饭的看上去胖乎乎的红薯叶茎,又免不了想起之前在自家地里挖红薯时注意到的那些瘦的可怜蔫巴巴的红薯叶茎,不得不暗自钦佩何叔的细致用心,设想周到,当真是用修行的态度在经营农事。

吃完饭,我帮何叔把碗筷收到厨房,我本意是洗碗的,可是何叔非不让,他说我不熟悉不知道哪些放哪,回头他自己收拾,我想想也罢,第一次来家里得听主人安排,于是从吃饭的方桌又移至前厅的沙发茶几处接着喝茶谈话。

饭后的交谈的重点是直奔此次会面的主题,何叔拿出了一个他酝酿已久的项目立项意向书出来给张sir看,这也是贯穿他整个谈话始末的事情,即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依托黄梅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尤其是禅文化资源,依托汇聚在一起的各志同道合者各自的社会资源,大家合力做一些事情,以改变黄梅人捧着金饭碗却四处要饭的现状。意向书里并没有细化的内容,真的只是一个意向,何叔就该项目意向人参与的方式和黄梅当前的人文社会环境做了系统而且细致周到的阐释与讲解,其中他也将自己的优势与项目初步进展设想做了介绍,饭后茶话被张sir一个当事人的电话中断。最后,张sir因为得赶去处理,所以我们只好向何叔告辞。何叔嘱咐张sir回去之后好好考虑一下禅文化项目,有任何想法随时沟通。

内心里,我认为我和张sir真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包午餐和茶点水果的时事政治课,所以临别,我由衷地对何叔说他的话令我受益良多,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何叔轻斥道别轻易给人戴高帽子,要切实去做事才算有用。也是这临别如亲戚长辈一样的小小斥责让我内心对何叔的建议愈发审慎,所以在回程的车上,我特特追问张sir,他怎么看待此番提议。没想到张sir的回答出乎我的意外:

我还是更喜欢做案子,闲时游山玩水拍拍照写写文章可以,要我去做项目搞商业外带教化民众,我恐怕没那么大的能量,我自己的道行深浅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妨你来,你素来心大,又做了很多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平时积极关注各类时事,还喜欢钻研各种新事物,你更适合去参与,我可以在法律方面提供支持。我每天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出台的法规及各类解释都应接不暇,实在心有余,力不足。

我吗?这可是你说的,正合我意。我回到家之后紧接着就给何叔发了微信。

远山叔。🙏🙏🙏多谢您今天的热情招待与真诚分享。感恩。

远山叔。今天拜访您,参观您的家,听罢您的分享,带给我最大触动的有三点:

一,把家建成后世子孙思源家族传承的教育基地。

二,致力于以黄梅禅文化为依托,开启多方共赢的黄梅新局面。

三,前期重点沉淀禅文化的优质内容。

这些利乡利民的构思仅听上去就让常年在外的我们憧憬和向往。我和张律师之所以每逢节假日必回大别山,每回大别山必去太湖县,就是这样家园情怀的牵念。看罢您的房前屋后,深感黄梅若处处如您家模样,必将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后花园。依托禅文化,甚或能将之发展成东亚最大的文旅基地。如果黄梅县如您这样有影响力的人能形成共识,把这件事做成,我们这样有家国情怀的人真心愿意回乡执业,效绵薄之力。

您今天讲到的小孩子能不能学禅?您例举的此类禅学一千问真是多多益善。我认识一个武大的学长,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终南山下,办了一个叫做天童书院的私塾性质的学校。就是依托佛法经学开展的民办教育。从幼教到高中,是跳开体制教学的一个范本。跟您刚刚分享的禅学围棋培训基地有相通之处。刚刚发给您的五个超链接都是我以前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创文章。虽比之张律师的古文万分不及其一,但若您在自媒体平台方面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会发自内心愿意为共建美好家乡尽我所能的。不为别的,只为有机会用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让以后的孩子们知道真实的家乡和家乡真实的生活。

今天您的一番见解,让我再次证到孟子谓之的良能良知。对我是一种正能量的深深加持。还有就是您的香花供父母的供佛身教,更是触动我心。要是这样的垂范能影响更多身边的人,从而由近及远形成风尚,该是多么大的功德啊。实话讲,我本科修英语专业。后考过法硕,又转教育学、因为懂英语,接收了一些东西方文明冲击性的思想……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当下的大生态只有出离的愤怒和无奈。但今天见了您,感受到你所做的努力与付出,你花费的心力与凡事乐天的精神,真真令我等晚辈惭愧之至。您今天还讲到了一个词,“山河破碎”,我曾经专门写过文章,题目就是《山河破碎家何在?》……可惜我的文被屏蔽和删除了。

看了我的文章后,何叔回复我:

张福的山是被开挖、滥采,而不是开发。开发是科学合理、有规划,有益的建设……

我回道:

对。是我用词不当。这是引用官方的原话。他们声称的就是开发。张福村里的水泥路压坏过四次,修好又压坏,压坏又修好……若处处都如您亲手打造的这方桃花源一样,有着令人神往的四时不同之景。山河廓朗,河清海晏,谁愿背井离乡漂泊无依呢?

我们此行回来经过咸宁桂花镇的刘家桥。那里有刘邦族人的古民居。当地也在挖山采石,粉尘飞扬。往年我们这时节路过时,桂花镇桂花飘香,令人流连忘返。今次都大变样了,镇上没有桂花香。我采访了几位当地人,他们的回答是:政府在搞开发,搞建设。

何叔回我道:

环境靠人营造,但最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同破坏环境者作斗争!

就这样,自此以后,围绕曲线报国方案,我跟何叔有了更频繁的的交流和研讨,一步一步缓缓推进着禅文化项目,我也完成了从一个期待别人打造好环境让我去欣赏和享受的配角到渴望自己成为打造者成为主角的心理转变。

相关文章

  • 信愿妙行十年24/3650:有这样一个老头1·2

    信愿妙行十年24/3650:有这样一个老头1·2 一、结识这老头 1·2 第一次茶话 车子下了一个缓坡从山湾处转弯...

  • 有这样一个老头

    125 | 【畹畹习禅】有这样一个老头 信愿妙行十年23/3650:有这样一个老头 2018年是戊戌年,这一年,我...

  • 晨間日記

    『2019/2/24 早安』2.0踐行—10 線上踐行404天 線下踐行120/3650天 正月二十 周日 上海...

  • 晨间日记

    『2021/2/24早安』 線上踐行1130天 線下踐行862/3650天 周三 辛丑年正月十三 上海 晴天 11...

  • 信愿妙行十年以自救

    如何离苦得乐? 人身难得今已得,圣教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

  • 二 劝信愿真切

    二劝信愿真切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

  • 2018-02-01

    【2月1日 397/3650 】 1,【(效能)】全勤,今日吃青蛙*3 2,【(健康)】持续百日健身24/100,...

  • 2018-02-24

    【2月24日 420/3650 】 1,【(效能)】全勤,今日吃青蛙*3 2,【(健康)】持续百日健身46/10...

  • 印光法师:这样修行,不能往生!

    印光法师:这样修行,不能往生!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与陈锡周居士书) ...

  • 2018-01-24

    【1月24日 389/3650 】 1,【(效能)】全勤,今日吃青蛙*3 2,【(健康)】百日健身16/100,1...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愿妙行十年24/3650:有这样一个老头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sn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