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黑木耳
北京从四月九号,进入柳絮高发期。
有风的时候,柳絮漫天飞舞,好像飘飘扬扬的大雪。无风的时候,它们肩并肩地挤在一块,在马路边,在墙根,像堆了一层积雪。
我们是河北。京津冀一体化,飞絮暴发的时间也一体化,大约也在四月九日前后。
我们讨厌飞絮,一则因为飞絮漫天飞舞,能够飞入人的眼睛并迷住眼睛,还得赶紧揉眼,否则的话,可能看不清道路而酿成交通事故。这个时节,为了防止飞絮迷眼,还得买一副太阳镜,又很麻烦。
“乱花渐欲迷人眼”和“飞絮迷眼”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后者让人睁不开眼睛甚至是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飞絮令人讨厌的第二个原因让人看起来变老。飞絮讨厌得很,不仅钻入人的眼睛,粘在眉毛上,让人变成“白眉大侠”,甚至落在头发上,粘在双鬓上,让人变成一个个“白头翁”。现今人们都愿意年青,被人看“小”,而不是“小看”。在这一点上,飞絮不是让人更生厌吗?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盛赞林黛玉和薛宝钗才情之高,作了一首赞美诗“可叹停机德,勘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用“停机德”赞美二人品德高尚,用“咏絮才”赞美二人才情横溢。
“咏絮才”是一个典故。咏絮才的典故则说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名叫谢道韫。当时天降大雪,谢安(谢道韫的叔父)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大雪像什么?)”谢安的侄子谢朗当即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天上差不多可以比较了。)”谢道韫却回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说是柳絮被风吹得飘飘而起吧!)”谢安认为谢道韫的才情高,侄子谢朗的才情次之。这就是咏絮才的来历。人们形容一个人的才情之高,说他(她)有咏絮之才。
有人认为,在《红楼梦》中,咏絮才指的是薛宝钗。其实,在《红楼梦》中,作者对二者都十分喜爱,难分伯仲。下面我们看一下薛宝钗这首诗:
柳絮
调寄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其中的“好风凭好力,送我上青云。”是千古名句,表迖了薛宝钗不甘为人后的决心和希望一飞冲天的信心和豪情!
可以看出,同样是面对飞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这与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学识、人生阅历诸因素不无关系。
唐人有一首诗,把柳絮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也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现今把这首诗誊录下来,与诸君共赏。
柳絮
无风才落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发生。
这首诗抓住了柳絮的特点“轻盈”。无风的时候,落到地上,有风的时候,即便是微风,柳絮飞满整个天空。轻如鸿毛,轻如柳絮。这首诗真是抓住了柳絮的特点“轻盈”二字!
柳絮如雪,飘落在头发上,鬓角边,使人看起来垂垂老矣,作者不由自主地生发出“莫近鬓发生。”这不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吗?!
每年春天,柳絮飞满天空的时候,人们饱受飞絮之苦,于是有人主张,把杨树柳树全部刨掉,使他们断子绝孙,以永绝后患!说这些话的人真是该死,表明他们一点也不懂辩证法,戓者说他们虽懂却装疯卖傻,如果是这样,他们真是坏透了,或者说从头到脚坏到顶了!
为了说明这种想法的荒谬,我说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大女儿小时,我们住在一个平房里,一窝燕子寄居在我的屋檐下。燕子经常在窝边拉屎,弄得我家房檐下的地面一大片经常脏得很。我欲除之而后快。一天,我正拿一根竹竿要捅燕子窝的时候,大女儿看见了,大喊:“住手!爸爸!”当时把我吓了一跳。我向她解释原因。她反问了一句,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她说你不拉屎吗?难道就不该让你活吗?这两句话弄得我哑口无言,半天没说一句话。不过从此之后,我对女儿刮目相看!
杨柳从远古活到现在,使人生发出多人感慨,温暖了多少人生。我们绝不能让杨柳毁在我们手里!不论是一棵小草,还是一株参天大树,我们都要给他们足够的生存空间,不是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美的意境。从小到大,相信这种美的意境曾在我们内心憧憬过,期待过,无论生活多么困难,读了这句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读到这句诗时,问他们的妈妈:“妈妈,什么是柳树呀?”那我们将是千古罪人。
我们不要一边保护大熊猫,一边去戕害杨柳。自然界创造万物,都有平等生存的权利,包括平庸卑微者如你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