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读书感悟】课中有“人”利用周末的时间,再次翻看了一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这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吴非老师的课,是真实的,是在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他的所思所想,都离不开学生,是真实的,不带一丝虚假与欺骗的课。我想,这样的课,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它并不华丽,也许并不出彩,但确确实实在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这本书分五辑,分别是“课堂,与未来有关”,“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照亮课堂的光”,“常识 常理 常情”,“这些与课堂有关”。我想说的是,吴非老师虽然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但是他写的这本书,却适合我们每一个学科的老师去读,即便不是教语文的老师,也可以从中获益。在序言中,他写道: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我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
在边思边悟中,阅读这本书,每篇文章都阐明了吴非老师对课堂的一种观点,也让我对课堂产生了更多的敬畏,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次,在我的课堂上,提问了一个学困生,尽管我一再引导她,但是她依然不能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正确的算式,其他的学生都等的着急了,但是她还是说不出来,我一直在等待,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她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算式,我高兴地表扬了她。但是这几分钟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呢?程度好的学生急不可耐地想要说出答案,还有部分学生在观望,还有小部分学生,同那个站起来的学生一样迷茫,我不知道这样几分钟的等待值不值得?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我在这个环节上多花一些时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就可能完不成。而且,我不知道这样做,对那个女孩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她在那几分钟里,经历了什么?会不会跟我一样煎熬?别人急着想要说出答案时,她着急吗?因此她会讨厌上数学课吗?会不会带来不好的效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篇文章,我庆幸,在女孩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我没有急着让她坐下,而是选择了等待。
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名老师,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让前排男生来回答,遭到了听课专家的质疑。吴非老师这样写道:
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当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同学们(特别是他的“死党”)是多么的焦急——这些,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专家们看不到。
或许会有人质疑:在一节课上,用两分钟时间,问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请一名水准不高的学生回答,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是太不公平?这是不是一种教学的损失呢?
也许他不知道,这两分钟对那名前排男生来说非常重要,他因此又找回了学习的自信,而对其他同学来说,同样有学习价值。在一个正常的教学群体中,未必有什么“学习竞争”,更多的是友情和合作。同学们也许早就发现老师有这种“兼顾”的习惯,他们看到了教师能平等对人,知道这也是值得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的是“人”。
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损失”。旅行者经常地停下来等待掉队的伙伴,也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全力寻找一名失踪者。你如果看《拯救大兵瑞恩》时落过泪,那你同样应当想到:为了一名学生的进步,这位老师和全班同学停下来等了两分钟,仅仅两分钟。
我从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里,在焦急的等待里,读懂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和合作,我们要重视的是“人”。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那名女孩的家庭作业写的出奇的好,一改往日马马虎虎的现象,看得出来是在认真完成,虽然不能保证全对,但是比之前要有所进步,看得出来,她在努力。
吴非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只是选取其中的一点来谈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希望我们的课堂,能像吴非老师那样,每节课都能给自己带来新的思考。
现在以书中最一句话作为结尾:
你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如果你能用学生的眼光揣摩自己的教学,可能就会感到新奇了。——不是一天,是每天,每天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