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277条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词解:
1、自利:自,源自,起源于,有内发、自发之意。自利,即因脾脏虚寒,湿气内盛,脾阳受遏,运化功能失调所致的慢性腹泻。
2、属太阴:属于太阴病。
3、以其脏有寒故也:以,因为。脏有寒,太阴脾脏有寒,寒,虚寒。
4、当温之:应当用温里药治疗。
5、宜服四逆辈:宜,适宜,应该。四逆辈,指四逆.理中、附子汤等一类的方剂。辈,这一类。
译文:
患慢性腹泻而不伴有口渴的病证,属于太阴病。这是因为太阴脾脏有虚寒的缘故,应当用温里的方法治疗,适宜服用四逆汤、或理中汤这一类的方剂。
释义:
本条主症为“自利不渴”,病机为脾阳虚运化失司,清气不升,寒湿下注。其下利(腹泻,便溏,便次多)属于脾脏虚寒,所以囗不渴。
自利不渴是辨别脾虚有寒下利的重要辩证依据。在临床上,中焦虚寒性的下利,一般均没有口渴的现象。
另外,自利不渴不仅是太阴虚寒下利的辨证要点,同时也是与少阴病“自利而渴”及阳明病里热下利口渴作鉴别的诊断依据。
其实本条(277)是太阴病提纲证(273)条的补充说明,需互参学习,补充了太阴虚寒下利与其它下利的鉴别点“口不渴”,并提出了太阴虚寒下利的治疗原则“当温之”,给处方用药指明方向“宜服四逆辈”。两条结合起来看,对太阴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症状、治疗方药和原则,及注意事项才能有个完整的认识。
下面就“太阴下利”,“少阴下利”,“阳明下利”三种下利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仔细谈谈,便于在临证中进一步鉴别。
太阴下利,仲景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成无己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医宗金鉴》说:“若自利不渴,则为里有寒,属阴也”。太阴下利为脾脏虚寒,运化失司,寒湿下注所致。《经》曰:“湿盛则濡泻”,所以太阴下利多为大便稀溏、伴有口淡不渴、腹满呕吐、不欲饮食、脘腹隐痛、喜温喜按、四肢倦怠、苔白润滑、脉沉迟等表现。
少阴下利,成无己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少阴下利多为完谷不化,这是由于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无权所致。少阴下利伴有口渴,但这种口渴毕竟属于虚寒,因此“自利而渴,属少阴”之口渴常常是喜热饮而不多饮,这是由于肾阳虚哀,气化失司,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同时少阴下利在临证当中可见到肾阳虚衰的表现,如:畏寒怕冷,腰膝冷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苔白滑,脉沉微或脉细微等。
阳明下利,阳明多热证实证,所以阳明下利是由于阳明里实,燥热下迫大肠所致,在临证中其下利多见臭移外,还伴有身热、烦渴饮冷、腹满痛拒按、苔黄燥、脉沉实等实热内盛的表现。
最后在说说仲景在本条中所提到的治法“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温指温中散寒,四逆辈者,应包括理中、四逆一类方剂。仲景在此处为什么不直接说用某某汤治疗呢?
这是因为疾病在治疗或演变过程中,或者向愈,或者加重,提示医者临证时应当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灵活选方,切勿胶柱鼓瑟。
郝万山老师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郝老师认为,“因为太阴下利,自利益甚,随着下利的加重,病情就可能由开始的脾阳虚衰,逐渐发展至脾肾两虚,最后就可能导致少阴下利。因此在治疗上就应当视病情的轻重程度,斟酌用方,轻则宜理中汤(丸),继而则用理中汤加附子,再重者,则直接用四逆汤,甚至用通脉四逆汤等化裁”。
牧童梦在学习中成就此文,若有错误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