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前几天刷完的西游书。老实说,有壮阔胸膛的豪迈语句,但感觉文笔一般,部分对话、描述苍白(毕竟我期待的文字是像看中译日作品一样,不乏美感而平实得有画面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构思。从小到大,何人不知西游?西游一直被认为是唐僧师徒五人奉命去天竺取经,途中斩妖除魔,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方得真经,普度众生造福人类的励志故事。(脑中怎么乱入诺一嗡嗡地讲西游经典的场景...)尤其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更是被广泛地再创作。此处不得不说情怀——周星驰的《大话西游》。
在《大话西游》里(尽管里面的人物角色已经被媒体深挖到过分解读的地步),但“十年前看大话是笑着看,十年后是哭看看”也不无道理。孙悟空的前世是至尊宝(真的改这个像M记汉堡套餐的名字让人出戏了一丢丢),一个普普通通的山贼。为了爱情(而失去爱情),为了使命(责任),为了大我,至尊宝不得不放下尘世间的欲念,带上了金箍圈,放弃了紫霞仙子,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黄土沙漠中一只像狗的猴子,两手搭在金箍棒上,配上卢冠廷的《一生所爱》,便能使处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一起唏嘘,唏嘘猴子,唏嘘狗,唏嘘自己。外界喜欢把至尊宝到孙悟空的转变类比成一个男生到男人的蜕变,也许是,也许不止。
而在《悟空传》里(其实也是基于原著中有交代的人物背景,只不过主流焦点应该都搁在了斩妖除魔上),西天取经不过是惩戒、驯服犯错的罪徒的流放。去哪、多少人去、路线、安全性(危难时候总有神仙大神打救)、哪些妖怪(原是哪位神仙的座驾啊、摆设啊)杀不得等等,看似“天机不可泄露”,实则是一场有目的监控、同化、驯服。
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不过是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于五指山下,奉命去西天取经权当劳教惩改的“罪徒”。书中有很大的篇幅的对比,取经中的孙悟空像得了失忆症一般,忘记从前自己有多桀骜不驯、无所不能、放飞自我;而其他神仙甚至是妖怪都深谙孙悟空的能耐之大,无奈其被取经、成佛的圈套给驯服得乖乖的,像《大话西游》里说的“他好像一只狗”一样。而唐僧前身为金禅子,似乎是在神仙大会上与如来有口角之争,沦落人间。传说中英俊潇洒的天蓬元帅因调戏仙女,被罚转世为猪八戒。沙僧原为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因不小心打碎了王母娘娘的琉璃盏,而被贬人间......
此书最有趣也是最讽刺之处,于九九八十一难后,翻山越岭,历经生死,原来一切一切的取经成佛不过是一次道德惩戒(有种文化入侵,必须信仰佛教道义、神仙力量方得善终的错觉...)比起把非信徒关在监狱里,鞭笞皮肉之苦;取经成佛(还能领略中印山河壮美对吧)明显甩了十几条街的迷惑人和诱惑人,所谓吃软不吃硬,温水煮蛙,但最终目的还是暗暗地使人臣服于某种绝对力量下~~它也试着站着佛祖神仙的心理角度上分析问题,揭露其内心是何等惧怕、反感、抵制任何动摇、不信天机、宿命(无非是利己统治的文化工具)的“叛逆分子”,表面却装得如何如何的冠冕堂皇、言辞义正......
西游精神颇趋向于正能量传播,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团结协作、文化交流bilibala(当然从主流角度,很在理)~这也让我想起了西方童话,孩提时代读的版本总是散发着真善美的人文气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删减版,厚黑学已被大人略去...再联系《西游记》成于吴承恩,明朝(兵荒马乱,政权不稳,起义造反...)(接着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如何克扣朝廷命官工资、零容忍贪污、疑人杀人...)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摘此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页话(没办法,记书码比记一句话容易)。
“但既然生就是烦恼和牵挂,又何必转生?”
“你以为他们为什么要转世?自然是为了赎罪。还清前世所欠,还清了,就不必再转世了。”
“他们有什么罪?又欠了什么?”
“贪怒杀伐都是罪,爱恨痴缠必有相欠。活着,即是罪孽;有情,就会相欠。”
“照你这么说,不如都不要活了?”
“那也不对,如果大家都不想活了,鬼神又靠谁来供奉呢?你看那些鸡狗猪羊,被养在圈里,长大就杀掉,它们活着有何意义?本无意义,它们活和死都只是因为人需要罢了。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呢?他们的生死不过是因为神的需要罢了。神要从万物的灵蕴中吸取能量,若是世间没活物了,神也会枯萎消亡。灵魂是种子,人是庄稼,神种下这些种子,然后让他们长大,产生欲望,去争斗,去爱恋,因为欲望而痛苦,痛苦就会祈求神灵,就会愿意把自己的一切供奉,所以神才成为神。如果没有人,神又有什么优越的呢?正因为做人如此痛苦,神才受人景仰。正因为人的卑微,神才高高在上。正如在鸡犬的眼中,人也是神,也可以主宰它们的命运一样。”
“所以......其实若没有人,神也不复存在。若天下生灵安乐无忧,就没有人供奉乞求神灵。所以神的力量,并非无法赐予所有人安乐,只是不愿。所以神故意要控制所有人的命运,让他们求之不得,让他们痛失所爱,这样人才会想神乞求,才会认为他们得到的一切,都是神给予的,才会甘心去供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