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9-18

2020-09-18

作者: 倪国平 | 来源:发表于2020-09-18 10:00 被阅读0次

    鸟铳·步枪·驳壳枪(长篇小说连载之二十八)

    第二十八章 后记  

    福生在黎明前死去,那年四清运动临进尾声“文革”前夕时,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至临死时,原先魁梧结实的身板已是皮包骨头了,因为患了食道癌,所以难以吞咽颗粒状食物,基本上以稀粥为主,到后来就用米汤等流质替代,再后来病情发展到流质都喂不进去了。

    妻子阿冬是眼睁睁地看着福生愈来愈瘦,身上仅剩下皮连着骨头了,感到痛心疾首,眼泪整天在眶里打着转,这个坚强的村妇,硬是不让眼泪流淌下来,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承受着即将丧夫的痛苦,她知道福生在世上的日子不久了。

    整天打着瞌睡、进入模糊状态的福生,微闭着眼断断续续地对阿冬说:“我要去见阿珍了,要到阿珍那里去了。”看来赵阿珍在福生眼里,还是挺有份量的,至生命即将终止时,还在不断唸叨着他,倘若阿珍在地下有知,也该知足了,阳间尚有战友在挂念他,而且快来阴间和他会面了。

    阿珍,系原新四军金萧支队富春县武工队长,最初奉上级命令,带了7人的行动小组,到家乡打日伪、杀汉奸,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后来队伍发展到了二百来号人,大概有正规部队二个连的战斗规模。

    金萧支队都派来了女教导员,相当于野战军的营级干部,从侧面印证了上级默认了赵阿珍的营长级指挥员,只是没有正式任命通知书下来,说明上级对武工队长所作所为有所保留意见,从侧面敲打了他的目无组织观念,对此武工队长心知肚明,这是赵阿珍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再后来,由于和女教导员邝凌云有工作上的冲突,矛盾扩大后,因未能处理好和新来的武工队长及女教导员邝凌云的工作关系,遂导致赵阿珍、倪福生等部分富春籍的队员退出武工队。

    面对武工队的重大损失,上级撤了新上任的武工队长的职务,作出了将女教导员邝凌云调离富春武工队的决定,从此以后,就再无邝凌云的任何音讯,福生至死,都未曾再碰到过她。

    时间到了21世纪的2015年春节,福生的小儿子倪树银都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某小区居住,老家的村支部书记赵雪松代表家乡父老,来省城杭州看望倪树银老人,并随身带来了若干慰问金。

    倪树银老人自是很欣慰,老伴因病离世后,就常独自闷闷不乐,所以老家来熟人来探望他,甚是高兴,忙将女婿招唤过来,做了一桌丰盛的午宴,款待老家来的村支部书记等人。

    席间,聊起了桐洲村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倪树银老人自有很多话题,村支部书记赵雪松也说,听他父亲在世时,就说福生老伯年轻时是个大好佬,有拳脚功夫,在与邻村因山林资源纠纷的械斗中,用土枪打死过人,到现在在村里都是很有名气的。

    福生的故事,引起了本文作者的好奇,确实本文作者在少儿时,就听闻了许多关于福生的江湖传说,长大后觉着爷爷比父亲厉害,父亲比本人厉害,三代人相比较,本人混得最差,可谓一代不如一代。

    还有本人的下一代却要比本人有出息,这像及了政界江胡不如二代、二代不如毛,但是习却要比江胡厉害得多了,就觉着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当然倪家也是有所希望的。

    所以很有感触,于是就写了一篇博文《獾狼下个小耗子一代不如一代》发表在中华网论坛,如文中所说打算将爷爷等父辈的故事,用新波旧澜三部曲的形式发表出来,首部长篇小说《福生轶事》在网上连载,待有机会修饰结集出版时,考虑将书名将换作《鸟铳、步枪、驳壳枪》,如此就更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军事意义了。

    书中交待了福生的两个儿子树志、树银皆师范大学毕业,算是有文化之人了,但兄弟俩工作皆不顺利,人生也随之跌宕起伏,好在最后的职业都是人民教师,树志还当了许多年的中学校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哥弟两人晚年都有了生活保障。

    树银较之树志,人生经历更丰富,也更不顺畅,年轻时在山东威海海军航空兵学校念书,三年航校即将毕业前夕,入党申请硬是没有通过。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树银当兵政审合格了,申请入党时再次政审,发觉父亲、哥哥、堂哥都是国民党员,树银的共产党员梦遂彻底破灭了,用上级领导的话说,“你们家族有三个国民党党员,都可以组成一个党小组了。”

    党员的梦想破灭、飞行员的梦想破灭、军官的梦想破灭,这对年轻人的打击是巨大的、沉重的、致命的,本人不知道父亲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他的精神竟然没有被摧垮,没有进精神病院,这让本人敬佩不已。

    父亲后来成了航空机械员,在地面登上杜-2轰炸机机顶时,不慎从机翼上摔了下来,造成左手骨折,部队没能治好,就转到地方上工作,断手还是东梓关的骨科医生张绍富治好的,俩人遂结下友情,“文革”时都被造反派斗得要死吃足苦头。

    在治好断掉的左手后,他还自告奋勇地报名当了拖拉机驾驶员,赴富春县黄天贩农场,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大练钢铁运动,本人感到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积极向上,不因梦想破灭而沉沦,好个有为的年轻人,确实比本文作者强多了。

    旧时江南农村,能够参加国民党的,那一定是人中翘楚、有头有脸的人物,那时加入国民党,不像现在参加共产党般复杂,写入党申请书、要组织考察、有过渡期、再转正等。

    用晚年倪树银的话说,农村里是保长负责的,入国民党也是有指标的,为了完成指标,保长看上谁了,就会打声招呼,将名字记在一个本子上,那时没有党证,不缴党费,又不开党会,时间久了谁知道自己是国民党党员。

    小说《福生轶事》当中出现的很多包括一笔带过的人物,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绝非本人虚构,譬如抗战前期第19路军第78师第156旅翁照垣旅长、上海市民义勇军王屏南大队长、东沙洲保卫战中的中共严秀峰女士、何惠民中队长,后期出场的武工队队长赵阿珍、杭县忠义救国军徐福林支队长等。

    他们都亲历了那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投入到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中,见证了那个时代不屈的民族精神,本文作者对他门唯有敬仰,所以他们的名字就在作品中巧妙并真实地体现出来了。

    陈员外、陈经理、邝雅娟、楼君卫、方长庆等都是虚构的历史人物,那么福生当铺学艺偶遇丽人、参加上海市民义勇军参与闸北、宝山保卫战等情节,去诸暨县城寻找丽人等故事情节,显然都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了。

    通过福生这个富春农民,从出世到死亡的经历,为故事的主要情节线索,巧妙地将其和真实及虚构的人物,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前后有机连贯衔接起来,来反映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日本军人的顽强和疯狂,战斗力和军事素养之高,绝非当下的抗日神剧所反映的那样不堪一击。

    据资料显示,日军步兵训练时每月要打掉150发子弹,新兵训练第一个月就开始练拼刺技术,加之武士道精神的灌输,魔鬼般的军事训练,造就了日军野战步兵枪法精准,拼刺技术水平高的特点。

    抗战初期,国军士兵和日军士兵拼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日军能以一敌多,逼得国军部队无奈组织了大刀队,让士兵跟武术教官学大刀破日军的刺刀战术,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日军强悍的战力。

    某些国产抗日神剧,视历史为儿戏,能手撕鬼子,也能手榴弹打下飞机,铁砂掌、鹰爪功、太极拳取“皇军”性命如囊中探物一般,小分队、特战队、游击队东征西突,杀东洋人如割青菜拔罗卜般轻松自如,国内傻B导演的作品,已成为电视屏幕上一道奇葩的风景线,难怪民间调侃鬼子能够在中国坚持八年,真他妈的不容易啊!

    这些视战争为儿戏,亵渎文艺创作、侮辱观者智商、使得先烈流血抗争变得毫无意义的抗战神剧,使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娱乐化,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毒害的恰是当代在祖国温室内长大的花朵。

    中国的抗日神剧,受早期抗战军事教育片《地道战》、《地雷战》的影响,极为不严肃,为体现我军的光辉形象,大无畏的精神,就恶搞日本兵,拿历史为政治服务,给后人留下的恶果,就是抗日神剧的大爆发。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所以本文通过福生这个小说主人公的塑造,既是对祖辈的缅怀,更是对他们在大敌当前,不惜以命相博,保卫家乡的崇高敬礼,我们的祖辈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民族的真正脊梁。

    今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北京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和抗战大阅兵,所以《福生轶事》也算得上是本人献给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礼物。

    基于现实主义的思考,小说也不回避建国后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超英赶美等浮夸运动,给中国土壤环境和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伤害,这也是历史事实,好在都已经过去了,但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深刻借鉴,今后不至于再犯重复的错误。

    福生少时确实练过功夫,是否进土谷寺做过俗家弟子,本文作者也是听闻传说,但土谷寺历史上确实存在,即便在今天也存有遗址,就在当下的桐洲村,本文作者特意去现场考察过,只是规模没有作品中描写的那么大了,也失却了当初澎湃的气势,据说寺庙里的菩萨都在“文革”破四旧时被彻底捣毁了。

    赵阿珍确实是条好汉,可惜死得较早,在吃公共食堂饭后期,真是饿得精瘦,福生看了都难过,就叮嘱阿冬熬了仅有的那么点玉米糊送过去,却被公社副书记也是阿冬的干女儿朱花球遇上给吃了,一个公社副书记尚且都吃不饱,可见“三年赶英五年超美”只能是个历史笑话了。

    军人的儿子,命中注定也是军人,阿珍的儿子水荣,本文作者一直都叫大哥的,其实他和树银同辈的,只是比树银小了十余岁,长大后在济南军区空军服役,人长得极帅,也是块当干部的料,可惜牛脾气和其父亲一模一样,最后也不得志复员回家。

    《福生轶事》是本人试水的第一部网络长篇小说,因为是新手菜鸟,小说当中难免有刻意拔高人物、词不达意、布局衔接等方面的纰漏,恳请对本文有兴趣的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正改写,加以补充完善。

    本人首先是军迷,其次才是文学爱好者,所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福生轶事》当中,敌我双方的部队番号、带队长官等也都基本尊重历史事实,尤其对使用的陆军制式装备,叙述较为祥细,步枪、驳壳枪、轻机枪、掷弹筒等步兵武器的名称、口径、技战术性能,全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明显有别于当下抗日神剧的胡编乱造,譬如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竟然出现了美军1943年秋季才装备部队的11.43毫米M3式冲锋枪,此类例子真是不胜枚举,枪械等道具的运用,不尊重历史,这是抗日神剧遭观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国内有很多军迷不解,为何日军在二战时没有装备可持续发射的冲锋枪,只装备了单发的拴动步枪,如三八大盖等,其实以当时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开发并装备冲锋枪。

    只是日本军部战术严重落后,认为百发一中的冲锋枪,不如一发一中的步枪精准,坚持未让陆军包括海军陆战队装备冲锋枪,日本军部的战术思想依然停留在一战时期,步枪的精准射击及机枪有效的火力压制,是阵地战的经典思维上面。

    其次是日本国内资源极度匮乏,冲锋枪消耗弹药巨大,这是日本有限的资源所承受不起的;最后喜欢刺刀见红的武士道日军士兵,对百式冲锋枪完全不屑一顾,宁可手持一米多长的友坂明治6.5毫米三八式步枪冲锋陷阵。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野战步兵吃足了美军M1汤姆森冲锋枪、M3式冲锋枪,勃朗宁自动步枪持续不断火力的苦头,三八式拴动单发步枪,绝难对抗以上美军大兵手上的全自动火器,即便是半自动的M1卡宾枪、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的火力,也让日军步兵抬不起头来。

    太平洋战争的惨痛教训,日军这才如梦初醒,开发出了6.5毫米口径100式冲锋枪,简称百式冲,显然是德制MP18冲锋枪的翻版,但也仅装备了坦克兵、空降兵及海军陆战队一万余支,根本就无法改变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劣势。

    1979年2月,中国人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也是军方思想保守,认为冲锋枪浪费子弹,所以每个步兵班仅正副班长配备二支7.62毫米56式冲锋枪(严格意义上讲是突击步枪或自动步枪),其余士兵都是7.62毫米56式半自动步枪,结果在丛林山地战中,吃了越南人苏制AK47突击步枪和美国M16自动步枪的大亏。

    战后认清了形势,研制出了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才改变了中国陆军以7.62毫米56式半自动步枪为主的状况,步兵的整体战斗力立马提升,应该说中国军方犯了日本人在二战时,步兵究竟该持何种枪械上的同样错误,结果造成己方火力薄弱,进而在丛林山地战中吃了大亏。

    “刺刀见红”的精神固然可嘉,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轻易不能丢掉,但在现代丛林山地作战中,往往见不到隐蔽的对手,这就需要火力覆盖、火力推进,已方单发步枪在对方自动步枪强大持续的火力下,注定要吃大亏,这是血的教训,要深刻牢记。

    本文作者尽量想交待清楚写此小说的经过,后记就写得难免有些啰嗦了,但是作者相信,喜欢历史和战争题材文章的读者,或多或少地会欣赏《福生轶事》这部本菜首部网络连载长篇小说,谢谢诸君百忙中拜读此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9-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bd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