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棉花糖实验和猴子解铰链实验想到的

由棉花糖实验和猴子解铰链实验想到的

作者: iFalcon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9:26 被阅读43次

    何帆老师在他们何帆读书俱乐部专栏中分享了如下两个试验:

    1. 棉花糖挑战:一位工业设计师彼得·斯基尔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开发的。参加这个游戏的人被分成几组,每一组都分到一个棕色的纸袋。纸袋里面有二十根意大利面条,当然是生的,不是煮熟的,还有一根绳子,一条胶带,以及一颗棉花糖。这个游戏的目标是搭一个塔,要尽可能高,而且能够把棉花糖放在塔尖上。每个团队都有18分钟的时间,到时间截止时,不能用手扶住他们搭的塔。

    这个游戏是团队建设,比的是团队之间如何协调、合作,跟"脑筋急转弯"式的测试题不一样。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搭塔,比如把意大利面条掰段,用绳子捆,用胶带粘。斯基尔曼发现:表现最佳的团队是五六岁的儿童。幼儿园的孩子搭起来的塔平均有27英寸高,CEO们只能搭成21英寸高的塔,律师们建了15英寸的塔,最差的是商学院的学生,他们搭成的塔平均是10英寸,大约只是幼儿园孩子建成的塔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2. 猴子解铰链试验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哈利·哈洛教授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实验室之一。他养了一群猴子,然后在猴子的笼子里留了一些谜题。比如,他会留一些缠住的铰链,然后观察猴子们会不会解开铰链。如果猴子们学会解开铰链了,哈洛就会再给他们出一道更难的题。一周之后,猴子们都学会了解开铰链,而且它们乐此不疲。有一只猴子曾经157次在五分钟之内解开铰链。

    哈洛改变了游戏的规则。他想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激励猴子们解开谜题。这次的规则是,如果猴子解开了谜题,就会得到食物奖励。结果出乎意料:有了食物的奖励之后,猴子解开谜题的积极性反而下降了。人跟猴子是一样的。当我们做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最大动机是兴趣,而不是奖励。如果你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即兴画画,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们画画的热情更高,水平更棒,如果把画画跟奖励挂钩,画画也就变得没意思了。流行音乐界有个说法,叫"第二张专辑综合征",有些乐队的第一张引起轰动的专辑大多是在乐队成员处于人生低谷、没有钱、也没有支持的时候坚持做出来的。当第一张专辑大获成功之后,他们往往会花更多的钱,在更精良的录音棚里录制第二张专辑,遗憾的是,第二张专辑往往不如第一张专辑。

    从棉花糖实验和猴子解铰链的案例让我有如下想法:

    1. 过多的规则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如何平衡规则与想象力呢?这是不是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心态,完全没有可能?我个人的想法是在坚守规则的同时,一定要有规则边界的清晰认识,搞清楚什么时间应该坚持规则,什么时间要忘掉规则。但这种想法的实施结果肯定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我想问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

    2. 运用物质奖励以后,创新的意愿反而下降了,那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机制呢?还是创意本身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克制去求反而适得其反?是不是让创意自由流动才是很好的状态呢?如果是这样,对于追求创意的刻意练习本身是不是就是徒劳的?创新能力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寻找并期待答案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棉花糖实验和猴子解铰链实验想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bi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