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讨论主题-第8天
今天主题由@Lyne_广州 提出
主题:
哲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大家对和而不同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今天的主题好多人都觉得有点深奥,可能是由于这个词来自古文,感觉上有点距离,这个话题估计也比较笼统宽泛,比较难切入。
还是那句话,大道理就是那种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的,跟孔子说的“仁”,“中庸”等那些高级的东西一样。
首先百度一下: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论语》里面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出现在很多句子里面。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我个人观点:
和而不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做到和而不同就可以称为是君子了,我们凡人应该都是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吧。
我理解的和而不同是一种灵活,就不会那么固执,毋固,毋必。有清晰的整体目标和个人原则,团队里面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就像交响乐一样,每种乐器何时响起何时停止,都和谐的存在着。独裁者和伟人的差别在于,独裁者思维是“我拥有,所以我必须”,而伟人的思维是“我必须,所以我拥有”。
另外,我觉得一个人内部也需要和而不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我们一个人的想法,行为也是要调和。我们可能经常会固执的认为“我就是这样的,或者我不是这样的人”,总是用固有的模式去应对很多的事情,而不考虑每件事情的实际情况,转换观念和想法。我们大脑里面可以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的想法和观念,甚至很多是相互矛盾的都可以,当现实场景采用哪种想法更有利于目标达成、问题解决,我们就调用哪种,这样并不是人格分裂。
大家的和而不同的理解:
真正的和谐,是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话,又相互尊重。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和而不同,就好像是伴侣,和他虽然有很多想法不一致、观念不一样,但是我却依然很爱他。
和而不同,就是有同理心,包容心,能接受别人的不同,也能接纳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真正的执行的时候,会因人而异,我喜欢的人,我尊重;不喜欢的,可能就没办法了。
振涛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从心理学“共情”的角度,就是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和立场,但我不赞同你的想法。理解不代表赞同,但是理解可以创造“和”的氛围,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任何人的观点都难免带有自身局限性,这些原因和局限性,包括说话人的情绪,都是可以从源头上理解的。比如一个罪犯,正在实施犯罪,他的情绪是激动的,但也是恐惧的,他急于用激烈的手段满足他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可怜的,是无知的,是可悲的,是无力采取更好的方式的,他不知道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更好的满足自己的方式,他为什么走到今天,可能是源于他苦难的童年,可能源于他波折的少年,可能源于他曾经受过的创伤,当能够这样理解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悲悯之心,仁爱之心,这就是君子之心。
但是可以理解不代表认同罪犯的行为,该斗争的要斗争,该制止的制止,该拿起法律武器的照样追究责任,不过这一切都是在理解之上的理智中进行的,此时,我们的内心就不会受到更多情绪的干扰和折磨,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一切行为都可以理解,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已,比如说,小人的行为“同而不和”,可不可以理解?
小人为什么同而不和,为什么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读书会的会员应该可以共情吧😄 我觉得是小人没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看上去是内心的想法不敢表达,过于依赖别人的认可,追求面上的和气,等等类似的原因,在这背后可能是长期以来的底层生活或者家庭创伤,建构起的一种苟活的生存哲学,厚黑的价值取向,其行为可恨,其心态可悲,其人生可怜
如果一个人经过这样理解以后的共情,只是作为当事者本人来说,看的更透了,心态更平和了,想法也更坚定了,对自身的修为是有用的,会生出很多同情心,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仁”的理念吧😄仁者不忧
黄征宇在光临讲书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观点,就是以前总爱跟人辩论,现在别人说出的话跟自己不同,会去想为什么,而不去着急辩论,此时樊老师说“哇”。就是用yes and 句式对话,也是“先跟后带”。
跟同而不和的人沟通时,毛主席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还是要碰撞,坚持做自己,但是不痛苦,也不暴躁,和善而坚定
转一个巜论语别裁》南怀瑾: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上面讲了人才的分类,人格的看法,下面就引用孔子的评语——中行的人,就是行中庸之道的人,自己有中心的思想,而能调和、中和矛盾的思想或感情。孔子认为这种人才还是太少,不易得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两句话用来解说前面所提到的中行的意义,是最恰当不过了。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