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从何时起,父母变得不那么“专横跋扈”,越来越“懂事了”。他们不再逼你做那些你讨厌的事情,不再说那些带刺的“为你好”了,对于你的坏脾气,他们默不作声,对你的关心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了。
01
近日,孙俪吼孩子一事上了热搜,引起一片热议。
她发的微博原文是这样的: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评论区里的大部分观点都是支持孙俪的,称她反省到位,值得每个当妈的人学习。
而有些人则表示:当妈的年纪里,火气一上来就忍不住吼自己的孩子,到了当奶的时候,儿子孙子都舍不得吼。
在我们过往的记忆里,父母好像都很强势,做错了事说错了话都任凭发落。面对管束,我们总渴望长大,渴望振翅高飞……
长大后,却发现那张沉稳刚毅的外表下裹藏着一颗脆弱不堪的心,曾经视为“什么事都不怕”的他们,也并非坚不可摧。
当我们长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可伴随着成长而来的,却不是放荡不羁的那份洒脱,而是成长当中的痛苦: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父母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父母爱你爱得越来越卑微了?

02
那天打开知乎,看到一个问题正被炒得火热,下面有超过14万条回答。
问题是:从什么时候起,你发现父母老了?
大概浏览了前100条,每一条都令我感到辛酸。
每一次回家,都留意到父亲的背弯了,体态完全没有了中年人的健朗魁梧,整个人看起来消瘦憔悴了不少;
在离家的前一天,母亲总会“求着”我带点二老亲手种的特产回去:
“土豆带点吧?省得买。”
“腊肉、香肠、香椿、豆腐干带点回去吧?外面的味道一定没咱家里的好……”
“刚蒸好的包子装几个吧?路上饿了吃!”
“玉米面还有吗?没了带点回去熬粥,这个对胃好。”
……
我总会下意识地拒绝,“太重了!”、“拿不动!”、“拿去也放坏了”、“外面几块钱就能买好多”……
其实我当时只是觉得不好拿,没有多想,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把打包好的东西又从塑料袋子里取出来,而后默默又放进了冰箱里。
某一瞬,我意识到自己的混账,心里满是落寞。
不知道从何时起,父母不再逼着你做任何事情,连关心你这件事儿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什么,令你不开心。

03
上个月,朋友的爸爸摔了一跤被邻居送往县城医院,隔了一个周,朋友才从一个亲戚口中知道父亲在门前的地里干农活一不小心摔断了一根肋骨。
其实,在这期间他们通过电话的,只是对摔跤之事只字未提,话题莫非是“最近忙不忙”、“工作累不累”、“身体怎样”……
得知父亲住院后,朋友立马停掉了手头的工作,赶往医院。当面问及才知道,这位父亲本来想告诉儿子的,可从电话里得知他最近工作非常忙,所以不想麻烦儿子,感觉伤的不重,住上几天就回去了。
即使后来儿子女儿都知道了,他也是固执得让他们回去,不让他们在一旁照顾。
朋友还是决定每日做了饭送来,天天不重样,他爸爸却只吃几口就放下了,说是自己吃不下,只好原定医院餐。说也奇怪,医院餐每次送来,他爸爸不仅吃,而且胃口很好,每次都吃得一粒米都不剩。朋友纳闷,就去问他,其实儿子做的饭菜并非不可口,而是他觉得太麻烦儿子,只想在医院凑合吃一点,让儿子尽快返城工作。
父亲的一句话,听得朋友泪流满面,他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活得那样谨慎小心?儿子照顾父亲,有何麻烦之有?再说了,挣再多的钱,哪里有父亲的命重要?
不知道从何时起,父母变得那样“懂事独立”,担心给我们添麻烦,害怕我们不高兴,活得唯唯诺诺,为了“我们好”无限委屈自己,就连疾病或死亡这么大的事情都打算自己扛过去……

04
一次闲谈,闺蜜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曾经,没钱了,都是我理直气壮地找他们要,“给我打点钱,快点!”
而后来的某一天,却收到母亲支支吾吾打过来的电话,绕了好大的圈子才说:“你最近手头宽裕不,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点钱?”
曾经她父母都是用“命令”、“吼”的语气跟她说话,可现在家里大小的事她父母都会跟她商量,问她的意见,并坚决按照她的意思去做事。
曾经的他们好像什么都懂,而现在像个孩子一样,很多事都来“求教”她。
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不再是那个“天塌下来都能顶着”的超人了,他们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有很多的“我不懂”和“我不会”,开始下意识地依恋你,那般小心翼翼,害怕惹你烦。

05
早前,我在公园里看到这样扎心的一幕:
一个双鬓花白的老人,小小的鼻子上架着一架看起来又重又厚的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智能手机,逢人就问:“孩子,你现在有没有空?”大部分的路人都没听见似的,不削一顾地走过去,只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女孩停下来耐心等他把话说完。
老人说:“孩子,我女儿在外地,一年不回来一次,我太想她了。听说手机可以视频,我买了智能机子,你能不能帮帮我,教我怎么用,这样就能天天见着我女儿了。”
中学生迟疑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她和老人在就近的木椅上坐下,在手机屏幕上比划着。
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父亲,拉下老脸到处求人教微信,只为见女儿一面。隐藏在这背后的一个最可怕的事实是:是孩子长大了,他感觉自己不再被需要了。他认为,只有学会高科技的东西,才能够得着孩子的世界,才有资格望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父母呢?
都说,一段感情里,谁爱的越深谁就越卑微,谁就输得越惨。爱情如此,亲情也同样如此。只是卑微到尘埃里的亲情,未必能开出花来。
面对着老去的父母,我们和当年的他们一样“颐指气使”:
“说了多少遍了你还这样!”
“怎么光长年龄不长记性啊”
“我的东西你别乱碰”
“怎么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啥?”
很多时候,越长大,越觉得父母唠叨、事多、无聊,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觉得烦……
这让他们自己开始害怕,有一天情感上的这种依恋会减弱,于是总在你的世界大门外徘徊,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件“为你好”的事。
无论做事还是说话,都战战兢兢,害怕“得罪”了你。于是,所有的语言、行为都不那么“果决”,而是充满了“讨好”。
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孩子成年以后得到逆转,他们变得越来越没有原则,逆来顺受,我们变得“趾高气昂”,让原本的幸福掺杂了太多的痛苦。
但其实,父母没有错,他们只是老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忘记爱着你。但,为人子女何以能仗着父母的爱做着让他们伤心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很小心地跟你说话了;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开始变得“懂事”了;
如果有一天,面对你的要求父母开始无理由地满足了;
请你一定记得对他们好点,爱他们就像他们当年毫无保留地爱着你一样。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依恋,多一点安慰,在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迎风而舞的时候,请帮着他们融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来。
就像有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我会在你身旁把你搀扶,就像当初你带着我走出人生第一步。”
他们养我们长大,就让我们陪他们终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