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整本书围绕着如何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临界知识,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对临界知识的总结和发掘,不断改进我们原有认知体系中的各种假设,从而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
首先为了便于你的理解,我要抛出一个看似与本书黄金思维圈相违背的观点(实则不然,二者阐述的逻辑和应用场景并不相同):我们的生活中过多的关注程序性认知,也就是HOW和WHY,而忽视了概念性认知,即WHAT。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每篇读书随笔前先把本书的基础核心概念做个解释和说明。
既然如此,下面我将重点对全书围绕的核心概念:即“临界知识”进行打磨和阐述。
先引述下作者对知识和临界知识的理解:我们每天从外界社会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判定一个信息是否是知识,唯一的准则在于是否能影响你的行为。作者认为:知识是指那些能影响、改变你生活、工作、行为,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的信息。具体怎么理解呢?举例而言:我们知道巨石从山上滚下来会越滚越快,所以当你看到巨石从山顶滚下时不会和它赛跑,而是往两侧进行躲避。这中间涉及到的就是知识,因为它影响了你的行为并帮助你做出决策;还有一种,比如你通过新闻了解到勃奥族的妇女保留着通过项圈使脖子变长的习俗,这并不会影响你的日常行为,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些妇女。所以对于你来说,这只是信息,而非知识。那什么又叫做“临界知识”呢?简单而言,临界知识是指那些具有能更普遍、更广泛指导行为的基本规律。
对于知识概念,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李笑来老师对知识的定义,即在作者的理解上添加进时间的维度。所谓知识,不仅指那些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的信息,而且包括那些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信息。仔细品味这句话吧,在加入时间维度和概率论思维以后,这句话就更符合辩证法的逻辑了。短期内有用的信息不代表长期内也有用;短期内没用的信息,同样不代表长期内也没用。加上概率论所阐述的可能性,自然更具有说服力。
对于临界知识,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引导我们跳出事件信息本身,总结、挖掘出可以指引我们其他方面思考方式和思考过程的知识。这样说有点抽象,简言之就是信息知识的背后,拿掉其特有的故事背景,而提炼出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规律。还是以山顶巨石为例,临界知识就不仅仅是知道石头会越滚越快,而更应该知道这是势能向动能转换,是包含了牛顿第二定律作用的结果。理解了这点,临界知识就不仅仅是在单一的场景应用,而是推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挖掘临界知识的过程是我们调动元认知能力作用的过程。这里由此又引发出一个概念:元认知能力——即思考你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过程的能力,今后我会专门针对元认知能力写一篇文章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对知识和临界知识的概念做完阐述和理解后,回到本书的结构,依次围绕临界知识的底层的思维和方法、如何挖掘临界知识、如何应用临界知识、以及重点针对几个通用的临界知识做了介绍。在这里我删繁就简,就针对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以及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两个通用的临界知识作出详细介绍。
一、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作者认为掌握临界知识是有其必要的底层思维基础和相应的方法论的。所谓底层思维即包括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两大思维。绿灯思维是指我们要将“我”和“我的行为”区分开来,以抱持的心态,积极的考虑与自己固有思维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观点的价值。以慢为快是指我们要在核心问题、真问题上下慢功夫,真正的将核心问题摸懂摸透,这也是我之所以花了很大的篇幅对核心概念做出详细解释的原因。
在介绍完两大底层思维后,作者认为掌握临界知识和其他问题一样,是有其固有的方法论的,具体而言就是包括: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三个方面。
反思。作者介绍的反思与我们平常的理解略有偏差,我自认为是个会较为经常反思的人,我反思的途径或思路在于,这件事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能否更好,是从起点出发;作者认为我们的反思应该“以终为始”,从事情的结果出发,研究造成结果的原有假设,通过反思从而修正现有假设,指导今后的行为和决策。并给出了三个日常训练反思的方法,即对小事进行反思、将生活案例化、记录反思日记。
以教为学,是要求我们通过教授、传播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知识盲点,强化现有知识和记忆,并通过新的维度和观点增进对问题理解的层次和深度;我对以教为学的感悟还是挺深的。从前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很多时候开始对问题的理解非常片面,甚至是只知皮毛,但迫于某些原因,不得不对更不懂的群体做出介绍和解答,逼着自己去学习,在介绍的过程中总是会猛然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多次之后竟然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别人眼里的“专家”。举个例子,我在高二的时候是班里的计算机课代表,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县城里,计算机教学刚刚起步,而我们计算机老师又患有较为严重的咽炎,几乎无法发声,所以就由我代课,她坐下面听,有不对的地方偶尔做些指正。开始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一个高二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大多是纸牌和扫雷,哪里会讲编程,但就是迫于这种压力不得不上讲台,渐渐的越讲越来劲,还莫名其妙拿到了省里的编程比赛名次,现在想来也是挺神奇。在后来的工作、学习中也常常有这种体会,总是在“教育”别人的过程中发现“卧槽,原来我还可以这么牛逼,理解这么到位”的感觉。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要途径,作者介绍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解构问题,通过“划小圈”的方法对基本单位问题进行刻意练习。在完成“划小圈”的刻意练习后,将他们组合,形成一个个能力单元;最后通过搭建认知框架,完成自己元认知能力的激活与提升。
二、两大通用的临界意识:黄金思维圈和人脉管理
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通用临界意识是黄金思维圈,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分为what、how、why三个层面,而黄金思维圈的方法要求我们首先问why,即为什么要做这事,查理芒格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的思考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的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做事,才能知道要怎么去做,也就是通过WHY的本质,激发HOW的创意。
另一个对我触动人脉管理理论。作者认为人际关系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精神慰藉、提供信息和资源共享。并通过人脉资源中结构洞的概念鼓励我们多建立弱关系,利用弱关系构建更多更为广泛、重复性更低的结构洞,最后作者在人脉管理理论中认为我们应该主动的将现有点状的人际关系建立成蜂窝网状的结构关系,从而实现人际网路的稳固性和抗风险能力。
【默斋小生记】好好学习一书,围绕临界知识这一概念展开论述,全书其实与好好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联度并不高,不过其中介绍的掌握临界知识的思维和方法对我们深入思考,调动元认知能力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同时介绍的几个通用临界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如何培养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激发元认知能力,挖掘临界知识,从而指导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的坚持以终为始的反思和结构性的刻意练习是有效手段。
最近读书很多,但一直输出很少,这是分享的第一篇读书随笔,也希望有人能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