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所著的《月亮与六便士》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外国文学。
作品人物的贫瘠却又丰富的内心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疯狂震撼的世界。
“光鲜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圆满的家庭”,思特里克兰德所拥有的,是大部分人一心追求的美好。我们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成功”之人,在中年时舍弃一切,只身一人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坦诚而言,最初我对这样一个“冷血”的人物充满了厌恶与鄙视。他毫不在意自己的突然离开对亲人造成的伤害,对因为自己而造成的一个无辜家庭的破碎也不以为然,全然不在意这个家庭给他带来无限的好意......在他的心中,人类所谓一切美好情感,都只不过是欲望的附属品,而理想追求,能够凌驾于一切的责任与道德之上。我不知道建立在他人利益之上的理想能否实现,或许,被梦想俘获的思特里克兰德只是一直在追求噩运罢了。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刚到巴黎的思特里克兰德,穷困潦倒,尽管步履维艰,但他却感受到了创作的幸福。后来他决定抛弃文明生活,去到了接近原始的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潜心创作,终于他的作品被大众认可,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太平洋、越过文明,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思特里克兰德如是说道“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着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安逸的生活,看似美好,却像一座牢笼,紧紧禁锢住我们追求理想的内心。思特里克兰德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他才会不顾一切的挣扎出这个缺少激情的生活模式。他的心渴望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他不惜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他如同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不知道是否存在的神庙。我不敢妄自评论他对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是否恰当,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对月亮的信仰使他超越了汲汲名利的普罗大众。
初读此书,我的目光只停留在思特里克兰德为理想放弃一切的行为上。当我再一次翻开此书时,却发现也许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简简单单有关月亮与六便士抉择的故事。大部分的小说本质上都是情感操纵,以书中人物的经历和读者产生共鸣。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对某些角色或喜爱、或憎恶,因为角色的喜怒哀乐而带动了自己的情感。这本书却不是这样。思特里克兰德是艺术天才却无任何可爱之处,施特略夫善良可怜却没骨气的让人难以同情,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看似贤惠热情实际上虚荣冷漠的让人无法喜爱。毛姆以纯粹理性的笔调刻画了一个个善恶矛盾体,通过思特里克兰德对世间一切的戏谑窥见了一个脆弱的社会。人们在物质社会中惊慌逃窜,或逃向外在名利的虚壳,或逃向内在被需要被认同的所谓安全感的假象......于是,思特里克兰德看透了,与其说他是冷酷无情,不如说他放弃了物质社会的一切,包括他自己。唯有超脱世俗的艺术才能为他带来心灵的慰藉与满足。这让我联想到了我国古代追求逍遥自由的庄子。当然,我并不提倡学习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这点是不可能的。对于自身,我们能做的是与喧闹的世界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要让功利之心蔓延到善念之处,控制他的气焰并学会与他共存。
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时候,别忘记抬头看看远方皎洁的月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