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关系是一种三人情绪形态,是所有情绪系统的分子或基本组成单位,是最小的稳定关系系统,更是建构整体社会的基石。”
----Murray Bowen, 1976
昨天我们分享的是基于二人关系的亲疏需求,今天我们谈谈基于多人关系的三角模式。
01“三角关系”是什么?
小学课堂教给我们,在所有的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稳固的。
而在人际关系当中,三角关系却是最变幻莫测的。
顾名思义,三角关系意味着任何一种涉及三方的人际关系。三角形的每一个都可以代表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甚至是一个物品、或者一种活动。
三角关系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在国家内部和国际交流中。
在家庭当中,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了三角关系;在情感当中,丈夫、妻子和小三构成了三角关系;在社会当中,罪犯、受害者和警察也构成了三角关系。
在任意一组三角关系中,总有两方的关系比较亲密,而另一方比较疏远。
在某些三角关系中,任意两方都随时可能组成更加亲密的关系,另一方则被排除在外,关系三方角色的变动是灵活的;
而某些三角关系的角色却是固定的,更加亲密的两方一直都在疏远第三方,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同盟(下文会提及)。
02“三角关系”可以解决问题吗?
三角关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我们在上一篇提到,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都有自己最为舒适的亲疏程度。一旦关系亲密或者疏远的程度超过承受范围,人的内心就容易感到焦虑。
这种焦虑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常常想“我应该如何保持个性,同时又能融入集体?”“我不喜欢这个群体,那我应该和他们保持多远距离?”
因此,在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当中,我们的紧张和压力会不断增加。
但若是周围环境有很多人,这种焦虑感就容易被冲淡。
比方说,家庭成员越多,三角关系模式越多,我们倾诉的出口也就越多,家庭内部压力也就越容易得到缓解。
从这个角度讲,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确实比当今的“核心家庭”要稳固得多。
虽说如此,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大多数家庭中的三角关系模式反而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
因为家庭当中三角关系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夫妻双方的“分化”程度不高,因此很难维持一对一的关系,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人的事务上。
他们往往会向第三方倾诉,或是讨论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从而构成三角关系,以此逃避一对一关系的紧张和压力。
打个比方,有些夫妇在谈论孩子、工作和同事时都很融洽,却刻意避免谈论他们自己的感情问题,逃避关系当中的不和谐和痛点。或者他们常常找婚姻外的第三人抱怨自己的感情问题。
这种关系可以数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年。
这正是三角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平衡人际关系之间的“亲密”和“疏远”,人们在人际交往当中谈论不相关的人和事,这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这是双方关系的唯一模式,那么双方各自的“融合”程度一定非常高,也就是“分化”得不成功。
之所以采取这种相处模式,很可能是因为双方没有正视彼此之间的分歧,或者没有想到解决分歧的好方法,因此只能聊不相关的话题来转移注意力。
03“三角关系模式”的2种不同状态
三角关系一般有2种状态,平静状态与紧张状态。
在平静的三角关系中,“圈内”的两方关系和谐,被疏远的圈外的一方试图进入他们的圈子,
这时他可能会引诱“圈内”的一方抛弃原先的亲密伙伴,和自己建立新的同盟。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父母关系过于亲密而忽略孩子时,孩子可能会通过挑拨离间的方式使父母发生争执,从而使其中的一方和自己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在紧张的三角关系中,“圈内”双方可能会因为担心关系过于亲密、失去自我而感到焦虑,从而发生冲突,并尝试拉拢“圈外”的第三方和自己组成同意阵线,这时“圈外”的一方则会尽力避免卷入冲突当中。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发生争吵时,其中一方会试图把孩子拉来支持自己,对付自己的伴侣,而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拒绝加入斗争。
但若是对于躲避父母矛盾,孩子更希望和父母其中一方组成亲密关系,那么他很可能会加入斗争,并和父母其中一方组成新的联盟。
04三角关系中同盟的意义
上文我们说到,在角色固定的三角关系中,其中的两方往往会组成同盟。
同盟关系在家庭中是个普遍现象,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参与进了最基本的三角关系——“爸爸、妈妈、孩子”,到长大后和同学同事之间,以及进入婚姻后和伴侣之间,同盟关系存在两个人之外的一切关系之中。
同盟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二是为了联合起来对付第三方。
什么人会热衷于和他人加盟呢?
一般是弱小的人,或者在某方面能力以及资源比较稀缺的人,企图借助他人的力量塑造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强自身力量以对抗外界。
打个比方,有些人会希望通过他人帮自己实现独立自主,或者协助自己和强者打交道。这种现象在拼资源拼人脉的娱乐圈和商界特别常见。
此外,我们也许会和一位富有魅力的新伴侣组成同盟关系,从而让自己感觉到恢复了青春活力,在婚姻当中常常体现为婚外情。
家庭当中常见的一种联盟关系是父母和家中的“好孩子”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家里的“坏孩子”。“好孩子”似乎实现了父母的所有期待,而“坏孩子”则一无是处。这样,“坏孩子”被当做所有家庭问题的根源,其他家庭成员因此可以忽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替罪羊现象”。
想要打破因同盟而强大的假象,就必须从同盟关系中脱离出来,我们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或寻求别人的帮助,而与别人同盟。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个体的身份和别人打交道。
05三角关系中的各类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三角戏剧: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小我会在这三种角色中不停地切换,而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
举个简单的例子,A和B吵架了,这时A不去和B 沟通,反而跑去和C抱怨。这时,A就是受害者,B就是迫害者,C则是解救者。
这种场景下,A和B的关系没有变好,而C和B之间也有了隔阂。这种消极的间接沟通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加剧了关系中的矛盾。
基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受害者A因自己无助的处境得到了照顾,而迫害者B可以把所有问题都推到A身上,解救者C忙于解救A,因此可以不必关注自我感受和自我状态。
关系因此陷入一个逃避和指责的恶性循环,所有人都在逃避自己真正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
但若是解救者不再替受害者负责,受害者就没法再让其他人帮自己解决问题,因此也会开始对自己负责。
此外,每一段三角关系中角色都是可以不断变换的,这样的关系虽有“融合”现象,但相对健康。
而如果一段三者角色基本是固定(比如母亲总是受害者、父亲总是压迫者、孩子总是解救者),这样的关系则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家庭的功能相对紊乱,难以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