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 个故事吧:孟子的母亲,很多人都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情,不久就会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就学会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以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孟母的一个举动,让孟子有了如今的成就。
可你熟悉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其实孟母只是一个女子,她也是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这样的一个小角色,但她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每个母亲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一切,即时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更何况是搬家呢。
孟母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甚至百度上有这样的说明: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并且还说了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
关于孟母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而这主要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生气,就用剪刀把刚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十分害怕,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匹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提问题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孟母用比喻来使孟子明白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而孟母所做的就是一个母亲该做的事情。
说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他所适合的环境去生活,如果你把孩子放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 那他就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就如孟子,你把他放在屠宰场附近生活,那么他就学会了一些买卖与屠宰的事情。而且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孩子现有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