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知道为什么,记忆中总觉得是“蛤蟆先生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所以之前还把这本书私密收藏了,可能隐约担心别人以为我最近遇到了什么。
因缘巧合,前几天和彩彩聊天,说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以及性格特点,彩彩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聊完天当天晚上,我就把书加到书架,看了几页总想起彩彩那句“你的性格和里面的主人公很像”,我觉得困惑,“怎么会呢,看不出来呀?”于是我又去翻了聊天记录,才发现我加入书架开始阅读的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真是一波三折。
我总算真正开始阅读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记得这本书火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也有人给我推荐了它,但不知道什么缘由,最后草草翻看也没有记到心里去。彩彩说,这就是缘分,几经周折,还是有人把它推荐给了你。
看第一遍的时候,因为那句“你的性格和里面的主人公很像”,于是我一边看一边对号入座,除了主人公蛤蟆,还忍不住在生活中寻找河鼠、鼹鼠和獾的身影,偶尔还会游离在故事之外,思考河鼠在里面有什么作用?(还没有想明白。彩彩建议我不要去看书评,也尽量不要去看推荐序之类的,她说这本书她看了三遍,我看完了一遍,又听了一遍。)
从苍鹭先生与蛤蟆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人有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存在状态、父母自我存在状态和成人自我存在状态,三位一体,并存且互相影响。
儿童自我状态由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组成。
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情感就像是色彩中的三原色,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的基本情感。
而由于要应对不同的父母和成长环境,儿童通过经验习得一系列顺从行为来应对父母的愤怒,包括同意、取悦、道歉和依赖,这构成了适应型儿童的情感色彩。
父母自我状态则会以不同的方式运作,蛤蟆所代表的是已学会不带攻击性地发火的一种类型,他通过某些更缓和的方式来稀释和释放自己的愤怒,也属于挑剔型父母的一种,只是他挑剔和批判的是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是用理性而非情绪来解决问题,包含完整的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的、有自主权的成熟状态。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才能与自己的情绪作联结,进行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的真正的规划。
同时,人通过确认“我好吗”“他们好吗”这两个基本问题,来形成自己底层和基础的价值观。这可以分为四类: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不好。
后面三种价值观都隐藏着某些心理游戏,比如“我好,你不好”,很多时候会隐藏着一个被称为“NIGYYSOD”(“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 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的类似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而“我不好,你好”,则很多时候包含着“PLOM”(“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呀)的一种受害者游戏,这是许多低自尊的人经常会不自觉施行的一种“自证预言”。
无论如何,直面自己,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由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关系,成为成熟和自我接纳、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的成年人,是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也许最后我也会和蛤蟆一样变得头脑机敏、心情愉悦,与自己的情绪作联结,拥有一个稳定的自我的核心,能够实施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的真正的规划,达成一个一个的人生目标。
感谢彩彩,感谢罗伯特·戴博德,感谢蛤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