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期课题组教研

第二期课题组教研

作者: 冯淑娜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14:57 被阅读0次

    时间:2019年9月10日

    人员:吴晓妮、明佳丽、高丹、冯淑娜、宁甲婷、王婧、樊婵娟、高月好、南亚琼、朱美娟、贾晓琳

    主讲:冯淑娜

    书目:《可见的学习》

    内容:前言、致谢和第一章:内置可见的学习问题一:你是如何理解“可见的学习?

    王婧:可见=效果。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可见”首先指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确保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也确保学校中的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知道他们对学校学习的影响。

    吴晓妮:我认同王婧的观点,我的依据是前言里的一段话:本书认为应该开始于你思考自己角色的方式(教师观)——定期地了解你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的大小。我对“定期”的理解是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你对学生的影响,而是定期,再一次证明了学习不是立竿见影的,我想起了一句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你只要有这样的角色观、教师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三观的形成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性质大小的影响。

    王婧:教学对学生可见,可以使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是终身学习或自我调节的核心属性。

    吴晓妮:对的,尊重自己。

    冯淑娜:这里说的“定期地了解你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定期了解的途径是检测吗?咱们的检测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但我认为这里的影响不单单指这个方面吧。

    吴晓妮:我认为这里的定期检测是指定期收集一些证据,在《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绪论第7页中说到,我们收集证据的方法可能包括观察和对话、传统测验和测试、表现性任务和项目以及自我评估。我认为咱们平时听课坐在学生跟前,观察学生的学习历程,这也是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

    冯淑娜: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可以通过检测,那么孩子内心心智的变化我们可否通过谈话的形式去了解我们的影响的大小呢?

    王婧:对对,了解学生心智变化的一个方式就是谈话。

    吴晓妮:这里的“影响”包括知识方面的、兴趣方面的、情感方面的、老师的热爱方面的这些都属于教学反面的,还有就是教育方面的,学生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学生以后会怎么样去看待一些问题。在这本书里提到了“批判性思维”,提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其中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像咱们平时老说的备课时我们要站在编者的角度去思考人家为什么要把这个内容编排在这个单元里,其实是在培养咱们批判性思维的一个点。

    樊婵娟:“评价某种影响还需要与理解这种影响相配合,并依据影响的证据和对它的立即而行动”这里的影响指的是咱们前面所说的影响吧,我认为前一句的影响指的是学生,后面的影响指的是学生,老师要依据学生的影响效果做出对应的行动。

    吴晓妮:我现在觉得这本书和《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特别相似,在那本书里对“理解”一词有较为深刻的解读,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也经常会问孩子“你听懂了吗?”,这里的“懂”等同于“理解”,但你如果继续追问“你懂了什么?”,你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懂的内容就各不相同,这就是理解的不同层次。对于“影响”的理解书上也有解读:这里的影响包括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持续学习、为学生指明正确健康地探索人生观的方式、尊重自我、尊敬他人,然后才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

    我感觉虽然学科之间有学科本位不同,比如:语文学科比较多元,数学学科比较聚焦,但相同的都是要注重教育。

    明佳丽:我对“可见的学习”的理解是从“认识自己的影响力”这个关键词开始的,老师要认识到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见”就是要自己能够感受到的。

    贾晓琳:“可见”就是要让老师的教要让学生看到,学生的学也要让老师见到,学生要知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

    吴晓妮:我觉得琳同学的观点是学生要在老师的引领下要知道我这节课要达成什么样目标。

    明佳丽: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每天的学习进步是可以感受到的,能够看到的(吴同学纠正应该是定期的,不是每天)。

    樊婵娟:咱们刚才一直讨论的是学生的学习让我们可见,影响不光是是学生还有老师。

    王婧: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很扎实也就间接反映了老师的教,这是相互作用的。

    吴晓妮:那就是评估(评估是这样一种行为,即衡量预期结果将要达到的程度以及预期结果已经达到的程度)。

    明佳丽:书上说到:“可见的学习”是学校的核心属性,是内置的,不同于硬件和软件,是灵魂,是引领者。

    冯淑娜:我感觉到“可见”好像更注重结果。

    吴晓妮:这里的“结果”是多元的,指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持续学习、为学生指明正确健康地探索人生观的方式、尊重自我、尊敬他人,然后才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对应了“论语”中的观点,先做人,再是学识。

    冯淑娜: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理解的“可见的学习”是让我的教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学习历程让我可见,看了这本书后,感觉和我之前的理解不一样,有点迷茫。

    明佳丽:你之间的理解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见的学习”,一切有迹可循的,是停留在教学方法上。昨天我还和朱老师聊我们现在才读了一章,真的是“可见的学习”的定义还是暂时的。

    吴晓妮:也许我们读到后面的某一个章节的时候,会忽然顿悟:哇,原来可见的学习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接触还是大框架宏观性的表述,现在我们要在这种表述中提取关键词。

    高丹:抛开文本,我对可见的学习的理解就是能够看见的学习历程。

    高月好:我认为“可见的学习”就是教师要看得见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的影响。如何让学习可见? 要涉及到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我要到哪里去?”“如何到那里?”“以及下一步要到哪里?”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回答这三个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明佳丽:作为一个老师,你对孩子的成长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吴晓妮:就像咱们的课题组,咱们每个人的思维都在发生变化,从而让我们行为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课题组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明佳丽: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许多老师已经开始以我在本书中所倡导的方式进行思考”。

    吴晓妮: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思维决定行动。我们共读书时可以从连个角度进行分享,首先是提出一个问题后你先用文本中语言来解答(可以读一读,也可以边读边讲解),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问题二:关于“效应量”的理解?

    明佳丽:起到的效果用一个量值去衡量,我暂时是这样理解的;我不理解的是这幅图明明这柱子很高,但下面的数字却不是最大的。

    吴晓妮:X轴是效应量,其实就是对学业的影响度;Y主轴就是所有影响的那些事情。结合实际,当我们说自己学科上课的时间不够时,我可以用这个说服你,用文中的话说就是“门槛”被设定在了零点,难怪每一位老师都声称自己的工作甚有成就;难怪我们能找到许多提高学业成就的方法;难怪某些证据表明每一个学生的成就都能得以提升;难怪没有“低于平均”的教师存在。从图上看y轴从0点开始,x轴前面都是负数,这些因素对学业的影响是负能量,也就是影响学业的是事情很多,但使效应量大于转折点0.40的因素是《可见的学习》讲述的故事,也就是说这本书要讲的故事就是能让学生的学业产生大幅度影响的那些效应量具体是什么。各科老师觉得时间不够,但时间是你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吗?是最大的效应量吗?

    第二期课题组教研

    明佳丽:门槛设为0,比如没有这个老师,其实学生也是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前进,老师要在0.4以上起到作用,0.4以下的效应量没有老师孩子也可以达到。

    王婧:为什么后面由下降了呢?

    明佳丽:柱子的高低是做事的数量,柱子高的表示你有很多种方式能提高效应量。

    吴晓妮:在语文课堂上能不能老师少讲一些,让学生读,不断的读,读完了分享,我开始在我班实施,老师讲的太多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上,理解的前提是读透,读熟。现在咱们的课堂很多都是夹生饭,学生不读熟,老师就抛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明佳丽:我班昨天有一篇课文,另一个老师已经讲过了,让学生读这篇课文,学生读的毫不熟练,毫无感情,后面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能读出文中的感情,以读促理解。

    冯淑娜:学生的读就是在完成0.40以下的效应量。就好比我们的数学,一道题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去完成0.40一下的工作,当学生探不下去的时候老师适时介入,完成0.40以上的效应量,教师介入的点要把握好。

    “挂衣架“的心智框架怎么理解?

    明佳丽:就好比我们平时所说的环节。

    宁甲婷:就像一个框架一样。

    明佳丽:我对这个“心智框架“不太理解。

    吴晓妮:在说的后面有八个心智框架

    1.教师/领导者认为他们的基本任务是评价他们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和成就所产生的效应。

    2. 教师/领导者认为学生学习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他们作为教师/领导者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我们是变革者。

    3.教师/领导者需要更多地谈论学,而不是教。

    4.教师/领导者将测评视为对自身影响的反馈。

    5.教师/领导者参与对话而不是进行独白。

    6.教师/领导者乐于挑战并决不退回到“尽力“状态。

    7.教师/领导者认为他们的作用是发展班级中/教师办公室内的积极关系。

    8.教师/领导者使所有人熟悉学习的语言。

    其中的2、3、4、5点我们都有关注,其余的还没有得到关注。

    第二期课题组教研

    高丹:通过这样改变你的思维从而改变你的行为,我不是教你怎么去上课,但是我改变了你的思维后,你的课堂自然就发生变化了。

    明佳丽:就像挂衣架,衣架有了,就看你在上面挂什么衣服,你可以挂五彩斑斓的,也可以挂别的。

    吴晓妮:“挂衣架“就像我们上课的流程:教研、备课、上课、反思,这是我们每位老师的上课流程,这个挂衣架必须是存在于你的思维里,我教研的时候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个目的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然后我把知识和能力就放到教研里面,同样备课的时候要把教研落地到备课中,课堂是把教研和备课进行有效的落地。也及时说是一根线提起来的整个过程,有体系的,教学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高月好:我也非常赞同吴主任说的上课的流程,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又要兼顾学生的立场,更要重视课堂氛围。将理论用于实践,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仍需要我们全心投入,不断摸索。

    高丹:我在教学中有一个困惑:我们语文的第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我现在已经讲了3课了,课堂上我已经在很努力的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了,但孩子的想象力就是打不开,课标上对每个阶段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层次不同,三年级让孩子试着去想象,四年级边读边想象,五、六年级的想象力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有什么方法或途径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明佳丽:一年级的想象是天马行空,越往上你的想象就要扎根于生活,呈现画面对一、二年级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吴晓妮:我是这样做的,你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不停的在文本中走来回,我会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哪些语言是作者想象的语言,这是第一步,因为人家的这个语言就是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语言,能接受的程度,然后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寻找想象力的支架。把这个支架找出来了后,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学生运用支架进行想象。

    第二期课题组教研

    高丹: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豁然开朗了。

    朱老师:我昨天上的《星星合唱队》主情境和练习的情境不同的时候学生出现了困难,不能整体的考虑条件,考虑不周全,当这个时候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时,老师就应该出来进行引导。

    吴晓妮:可以在这个题目中适当的渗透代数思维。

    王婧:我的“模块”教学有些老师就认为很死板?思想上不接受

    所以我感觉思想的认同很重要,在文中有一个“实践”这个词,我认为我的“模块”教学就是在“实践”而不是“科学”。

    吴晓妮:人们接受新事物的第一反应是:排斥,这很正常,人都愿意呆在舒适区,不愿意挑战自己。

    一位懂教育且不断研究教育的家长对老师的期待是什么?基于此,你有什么思考?

    共同认为:1.培养和挑战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达到一种不被自我实现的极低期望所蒙蔽的境界。

    2.用仁爱和移情去关怀,因为这些茁壮成长的小生命值得用真正的尊重、开明的纪律和想象力去加以引导。

    3.为了以后的学驾校教育,成人教育、培训和就业,也为了生活质量本身,请致力于最大程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

    下期预告:

    1.内容:聚焦名师案例教学任务赏析。

    2.主持人:朱美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期课题组教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io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