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闺阁妙笔婚育杂谈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
《少年的你》撕裂了成年人的无情,只有你赢了,我才没输

《少年的你》撕裂了成年人的无情,只有你赢了,我才没输

作者: 卢璐说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14:58 被阅读0次

    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这个周,最热的莫过于《少年的你》,上映仅仅几天,票房过七亿,我身边所有的90后妹妹,都已经看过了,甚至有人已经计划去刷第二遍了。

    好吧,我承认我也贡献了我的票,在国内出差,我不得清静,硬硬被秋小天拖去电影院。

    应该说,这是部成功的电影,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撑得住豆瓣8.4的高分,不仅仅靠着易烊千玺的颜值。

    在这里,我并不想做调色板,来讨论原著是否有抄袭东野圭吾;或者去考证,2011年的高考,考生们会不会用微信。

    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母亲,触动我的,并不是两个少年不离不弃的爱情,而是电影里呈现出的触目惊心的校园霸凌。

    我一面看一面哭,那种撕裂与恐惧,宛如一条钢丝绳,一圈一圈捆饶着勒紧我的心,血一滴一滴渗出来地生疼。

    对于校园霸凌,我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母亲。

    九月开学,我发现思迪的腿上有一块青,立刻抓过来,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外加半小时的盘问。

    思迪想了半天说,可能是昨天在课间游戏的时候,她无意间被同学撞了一下,撞到了凳子脚,碰的。

    我以一个母亲最缜密的心,十二分仔细地端详了良久她的神情,确认她的神态是平静的。我还是把她紧紧地抱在怀中,在她耳边小声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告诉妈妈,妈妈一定有办法保护你。”

    我能感觉到思迪在我怀里,幸福得冒泡泡,用力点了点头,“我知道”。

    千万不要觉得我是紧张过渡,根据调查表明,每年全球有2.43亿的中小学生遭受到过校园霸凌,占学生总数的32.5%,等于每三个里面就有一个孩子,遭受过霸凌。

    而且更加可怕的是,遭到霸凌之后,大约有50%的学生都选择了沉默;而且在霸凌现场,59%的围观者,无论是未成年的孩子,还是成年的师长,既没有伸手相助,也没有事后发声。

    校园里,未成年人的霸凌就像生在社会阴影里的霉斑,人人都知道,可人人都无解,最后集体性默契地选择放弃,沉默不发声。

    如果探究霸凌,我们最常见的回复就是,“我不喜欢Ta”, “我看Ta不顺眼”,“Ta令人讨厌”,可这些都是非常模糊的定义。

    在本来应该是净土的校园里,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霸凌事件呢?到底什么样的孩子会去霸凌别人,而怎么样的孩子,会被集体选成霸凌的对象呢?

    作为一个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钱和感情,还有一种叫做“成就感”的东西。当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越少,获得成就感的方式越少。用暴力攻击的方式,让别人屈服,去获得成就感,是一种人性中最野蛮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正值青春期的少年,急需成就感证明自己的价值,可由于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少年并没有更多获得成就感的可能,以暴力霸凌同龄人,就成了获取成就感最好的捷径。

    说句题外话,这个理论也适合于成年人,譬如有大量证据表明,个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低的家庭里,家暴倾向会更严重。

    在校园霸凌中,“霸主们”的成就感不仅仅来自于被欺负孩子的屈服,也来自于围观人群的恐惧,和因为恐惧而衍生出来的奉承和追随。

    而在校园霸凌事件中,魔鬼们到底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猎物呢?

    据调查,在校园里被霸凌,大概有三个原因:贫富差距、容貌特殊、文化差异。然而这三个原因,其实都写着两个字:阶级。

    贫富差异会导致阶级差异,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譬如,在《少年的你》中,陈念的单亲母亲,做微商卖面膜。

    四眼、大胖、龅牙……修改一下自己的容貌缺陷,在今天,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有钱就可以。

    阶级就是把很多很多的钱堆积在一起,天长地久,日夜光华,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但请注意,阶级并不是钱,但是没有钱不成阶级。

    再说文化差异,其实还是超越不了阶级。

    我有个法国朋友,在上海生活了六年,他们搬回法国后,8岁的儿子常常鼻青脸肿地回来,他总说:“和朋友闹着玩儿摔的。”

    直到有天,她看到几个男孩,拿着她的儿子当沙袋一样踢。她拽着儿子回家,气愤地说:“这不是玩儿,他们在欺负你。”

    很久,儿子才讲了一句话:“如果不这样,就没有人跟我玩儿。”

    在上海,他在读国际学校,在各国旅行,住星级酒店,讲三种语言;在法国,虽然他们和村子里其他人的收入等同,然而他们的认知,却不在同一个阶级。

    她搬了家,换了学校,新学校里有很多像他们一样有过海外生活经历的孩子,儿子不再是一个另类,很快就有了新朋友,眼看着快乐起来了。

    所以,再迟钝的孩子,也会敏锐地感到这种差异,只是他们不知道那种撕裂的感觉叫做阶级而已。

    每个父母都会想,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霸凌,我一定要去杀了那个人。

    可真的事到临头,第一,我们既不可能去打人,更不可能去杀人,更令人心寒的是,大多的父母要么毫不知情,要么避而不见,甚至觉得是自己的孩子闯了祸,全班那么多孩子,为什么是你?

    曾经,我看到有个妈妈在群里求助,自己的孩子常常被另一个孩子打,老师态度含糊,而学校不愿意给孩子调班级。

    我说,既然学校、老师、家委会,都不愿意管,那就早上去学校,自己去跟那个打人的孩子讲理。

    不是去骂他,更不是去打他,只是严肃地告诉他不能再打人。这么做有两重含义,大人对小孩子,是有震撼力的,会打消那个孩子的气焰,而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不要怕,妈妈挺你。

    可群里很多妈妈都反对我的意见,认为作为一个家长直接跟对方孩子沟通,不妥。大家想出来的办法是,让她的女儿去学跆拳道,再去找老师或者学校去谈,坚决要求换班级,或者干脆转学。

    可事实上,学校,老师,跆拳道或者转学,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学天天都要上,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形成了被欺负的自损气质,就很难再跨越过去。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在幼龄阶段,表达能力和力气都有限,要特别留心孩子不被欺负。孩子大了,会讲话了,就不用太紧张。而且有很大部分的妈妈认为,如果孩子被打,父母不应该介入,一定要Ta自己打回去。

    可是一个受到攻击,敢打回去的孩子,当场就会反击;一个被打不敢反击的孩子,也许是体力,也许是心力,就是说Ta暂时并不具备打回去的勇气。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只是让孩子打回去,更在这要求里,加上一丝恨铁不成钢的不屑,结果就只有让孩子把恐惧藏在心里,这才是最黑暗的障碍。

    那些惨烈的校园霸凌事件,绝大多数都有个共同的前提,这些孩子都有个选择性盲目的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无心无情做了路人;或者没有当机立断地出手帮助,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后面支持。

    这几天,在豆瓣主页上,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就是,“如何跟校园霸凌说不,除了以暴制暴,是否还有更明智的选择?”

    对于霸凌, 没有人有什么特别有效且温柔的办法,把霸凌化成无形,全部的人在一起皆大欢喜。

    面对霸凌最好的方式,不是终止,而是避免它的开始,一旦有苗头,立刻遏制。

    能够帮助孩子应对霸凌的唯一可能,是父母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更重要是长期以来,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的信任,那个敏感而脆弱的少年,到底敢不敢把自己的恐惧、屈辱和伤害说出来,而不会被成年的父母一笑了之。

    说出自己的疼,是一件非常需要有勇气的事,没有人的勇气是天生的,勇气是在后天的磨炼中,随着自信一起培养出来的。

    不要漫不经心的,把孩子吞吞吐吐地叙述,当做一个玩笑;不要漠不关己地说,我家的孩子,自己能打回去;对于少年来说,那只字半句的求救,就是他们能够做出来最惊天的呐喊。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机遇,任何情景,任何状态,我们都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我需要跟世界对立,我都会跟你在一起,你从来都不孤立。

    就像是《少年的你》里说的那样,你朝前走,我总在你后头,这句话意境,其实不太适合爱情,却更适合父母与子女。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新书《和谁走过万水千山》,正在热卖。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的你》撕裂了成年人的无情,只有你赢了,我才没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io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