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劝导一个厌学的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孩子缺少敬畏,总是我行我素,如何矫正?
那这就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存在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咨询师,我们就要去具象化,去确认其中的细节。
首先厌学是一个标签,当我们给某个人贴上标签之后,他就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而变成了某一类存在的方式。
其次,问题中提到想要 “劝导”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劝导是一个改变认知的过程,而厌学是一个“情绪”,这个问题是想用认知的模式去改变一个情绪的问题,这是很难实现的。认知无法改变情绪,认知只能改变我们对情绪的看法。我们要接受情绪的存在。
同样,针对这样的案例,我们依然要回到情绪上,我们要去探查“厌学”这个标签背后所要传递出的情绪是什么。是恐惧,焦虑,愤怒还是其他什么情绪?我们想要调整一个人的情绪状态,首先要知道他的情绪状态是什么。如果我们直接认同接纳了来访者的描述,那就没办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后面说到“孩子缺少敬畏”,这是另外一个标签,它所描述的是关系,我们同样要具体化这个描述,比如要探究什么是缺少敬畏,对谁缺少敬畏,缺少敬畏的表现是怎样的。同样也包括后面出现的我行我素,我们要非常留意来访者所说的形容词,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真的知道他所指的具体是什么,一定要确认清晰。
最后问题问“如何矫正”,这是一个行为。所以这个简单的一句话梳理起来,可以看作是一个家长想要通过认知的模式调整孩子的情绪,处理孩子的关系,达到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短短一句话,却跨越了很多个维度,咨询师常常感到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咨询师解决孩子的问题时,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关系。我们常常经历的是一个家长来找咨询师,想要解决一个不在场的孩子的问题。同时会给孩子贴上一堆不可能解决的标签,一旦咨询师认同了这些标签,咨询师就会变的像家长一样无能为力。
所以在针对孩子的问题咨询时,我们一定要对当事人进行工作。工作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几个方面。
1. 第一点,我们要寻找孩子的动力。比如孩子说我不想来咨询,我觉得我没有问题。我们就可以问他,那你为什么最终还是来了呢?这个问题就是在寻找孩子自身的动力和能量。
2. 第二点是寻找做事的理由。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讨厌学习呢?而这样的讨论结果往往是孩子会更加讨厌学习。因为在讨论过程中他会给自己找到充分的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所以我们要问的是,你为什么现在还是会去学校?你为什么还会做作业?我们要与他探讨做这件事的理由,而不是不做的理由。
3. 第三是要寻找成功的经历。去看到孩子曾经成功的经验。哪些方面是他做的很好的,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能做到?这些都是在与孩子咨询中要注意的切入点,只有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