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Whiplash,偏执狂的胜利

Whiplash,偏执狂的胜利

作者: kyleruan | 来源:发表于2016-07-20 10:22 被阅读91次
爆裂鼓手

人的成长始终无法摆脱一种局限:你经历的那一部分,无论它是多么狭隘,终将组成你完整的人格。这个世界不缺乏音乐人,电影里的鼓手,选秀节目里的歌手,甚至街边卖唱表演的吉他艺人也都随处可见。五线谱、八分音符、tempo,这些音乐上的概念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丝毫不显得陌生。然而,如果你立志要做一位世界级的鼓手。那么你必须忘掉之前了解的一切,因为,你需要面对的残忍事实与此前的美好想象截然不同。

Whiplash这部电影的主角Andrew Neiman由一位业余鼓手出演,很显然他是学对称式握槌的,为了拍片才临时突击学了爵士乐常用的传统式握槌。影片的核心人物Terence Fletcher由J.K. Simmons出演,在电影中奉献精湛演出之余,他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配音演员。如果你看过我之前推荐的Bojack Horseman,里面的乌龟制片人Lennie Turtletaub就是他的配音。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是提前录好鼓的声音然后现场播放,演员再配合表演完成拍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录音鼓手,不但驾轻就熟演奏所有曲目和solo,更将男主的错误演绎得惟妙惟肖,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Whiplash

Whiplash和Caravan是影片中着重表演的两首曲目,代表了影片剧情发展的两个阶段。Whiplash是一首14/8拍的曲目,这意味着每个小节有14拍,每一拍是一个8分音符。不同于流行歌曲中广泛的4/4拍,Whiplash上手就彰显了Fletcher乐队的超高水准。Neiman在第一次排练时不断在曲谱上标注2-3-2这样的分拍也说明了他对14/8拍曲目的陌生。

如果只看影片的前半段:青涩的主角Neiman进入Shaffer Conservatory,被Fletcher挖掘,赢得乐队核心鼓手的位置,并且交到了漂亮的女朋友。那么,这无疑是一部简单轻松的关于年轻人追寻音乐梦想并且获得成功的故事,可以归档于《Rudy》或者《Blind Spot》这一类励志的温情电影。但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一个问题,一个人究竟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赢得如此成功的人生道路?我们不如算一笔账吧,Shaffer作为全国最顶尖的音乐学院,首先进入门槛就不低,所以你必须自幼开始学习音乐,并且熟练掌握了一门乐器。其次,Fletcher作为乐队的管理人,要赢得他赏识和认可就必须要在同级生里脱颖而出。最后,在乐队做一名核心的鼓手则基本意味着你的水平要在整个学院首屈一指。那么,站在Shaffer的顶尖,你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呢?

Charlie Parker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Jo Jones向他砸了一块镲片。

影片中反复提及的这一句话说明了成为顶尖音乐人道路上的艰辛。作为乐队的核心鼓手,你绝对不能在Fletcher给定的tempo上犯错,否则砸向你的将是一把座椅。你可以私底下训练到满手流血,不得不将双手放入冰块镇痛,但是没有人会在乎你付出的努力。在Fletcher的逻辑里,只要你拥有足够的实力,那么乐队的核心位置自然就是你。

Caravan

如果说Whiplash是一道开胃菜,那么Caravan则是正餐。演奏Caravan需要tempo 400的double time swing,Fletcher让Neiman、Connolly和Tanner轮番上阵,挑战这首速度极快的曲目。五个小时精疲力尽的排练,直到半夜里的凌晨两点,Neiman才勉勉强强获得了Fletcher的认可。影片发展到这里已经正式从严苛过度到了偏执。

按照Fletcher的理论,good job是一句伤害人的话,因为它阻碍了音乐人努力前进的动力,所以他才极其粗暴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个理论在大部分人眼里都不敢苟同,因此导演借Neiman之口向Fletcher发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Charlie Parker,如果他受到挫折过多放弃了怎么办?」然而Fletcher的回答更是强词夺理:「因为能够成为下一个Charlie Parker的人根本就不会放弃。」这样的一问一答彻底的暴露了Fletcher的偏执与狭隘,因为他没有任何权利来左右其他人的人生。首先,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温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难道就比地狱般严苛的教学方式差劲吗?其次,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成长的人是否会变得同样的偏执与狭隘,Sean Casey因为抑郁自杀的事情应该由谁负责?再次,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是Shaffer学生唯一的选择吗?想象两个Neiman,一个被Fletcher玩命压迫最终辍学,技术精湛的鼓手;另一个以普通学生毕业于Shaffer,音乐行业的普通从业者。哪一个更好?完全因人而异。

影片中Neiman在Fletcher的压迫下,最终成为了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偏执且狭隘的人。他几乎没有朋友,也不认为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值得交往。他自以为是的否认Connolly和Tanner,把自己当成了学院乐队里唯一有资格与实力的鼓手。最可怕的是,他与女朋友分手方式简直超越了人类的想象,试问一个怎样成长起来的人会如此不关心和不在乎对方的处境,而仅仅只考虑自己?当然,Neiman的偏执自然也是无人可及,在超速发生车祸后仍然努力要向舞台奔跑,双手沾满鲜血还要继续坚持演出。Neiman的努力很值得钦佩,但我欣赏不来。

影片最终在Neiman与Fletcher的对视演奏中落幕,师徒二人放下了矛盾,完成了那首tempo 400的曲目。我不知道Neiman是否能够进入Lincoln Center,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变成了第二个Fletcher,而偏执狂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关文章

  • Whiplash,偏执狂的胜利

    人的成长始终无法摆脱一种局限:你经历的那一部分,无论它是多么狭隘,终将组成你完整的人格。这个世界不缺乏音乐人,电影...

  • 偏执狂的胜利

    这是那副著名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保罗·高更,这部小说的男主--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与梵高、塞...

  • 偏执狂的胜利

    说到偏执,你首先会想起谁?我想,每个互联网从业者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都会是乔布斯。 帮主用最偏执的方式开始他的一生...

  • 2017-06-05

    whiplash

  • Whiplash

    本周一是教师节,但是碍于杂事较多再加上素材不多且思路比较凌乱,所以一直没动笔,觉得也没啥可写的。 但碰巧的是,周三...

  • 《WHIPLASH》

    过节期间看了《爆裂鼓手》,个人认为是14年看过的最好电影。这部影片以成吨的汗水,鲜血和坑爹完美诠释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 Whiplash

    想做到日更恐怕现阶段很难办,执勤那天没有网,除非提前写好用手机发。我尽可能三日更。 突然冲入我脑中不能释怀的是wh...

  • Whiplash-《爆裂鼓手》观后感

    whiplash-鞭打,鞭策 近日看了《爆裂鼓手》,whiplash作为他的标题,很好地点明了电影的主旨,鞭策式的...

  • Pushing yourself beyond the limi

    MOVIE REVIEW ON WHIPLASH (2014) 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 A Record of the Journey I have w

    2016.12.31 Whiplash(2014) /by Damien Chazelle /Miles T...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Whiplash,偏执狂的胜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jv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