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收徒弟呀,
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啊,
“师父会成就徒弟,
徒弟也会让师父变得更为精彩的”。
~ 张文质 ~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聊聊我的徒弟——福州金山中学陈蕾老师。
为什么要聊她呢?因为她是我见过最“一般”却也最“不一般”的老师。正是这一份一般又不一般,就对许多教师起到参考借鉴的效果:只要愿意,你也能做得到!
成为师徒之前
第一次到金山中学看陈蕾上课是2016年3月14日,她上的是高三《求索真理的历程》,学生使用的是反馈器和小组平板。从课堂开始课件上出示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围绕高考考点“真理认识过程”的不同题型,并且考查不同能力的典型复习课。

上课过程中老师使用4个“考古题”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反馈器作答,而在学生答案特别分歧的题目时,老师推送课件上的题目到小组平板上,让小组在题目上进行划记讨论,再将结果回传到教学大屏,由老师继续解说。
看完课在评课时我问了她三个问题:
① 题1只有2位学生答错,题2只有3位答错,老师还需要挑学生说明他的作答理由吗?
② 小组讨论后向全班做汇报的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做汇报?
③ 小组递交作品后,要找多少组来汇报?
这三个问题可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时有多大程度会站到学生的角度上思考,是在我的评课经验中经常向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也正显示出当时的陈蕾其实是一个和一般教师没太大差别的人,所思考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所犯的“错”都和其他人差不多。
差别是她会追问,她很勤奋。即使她追问之后我的回答使她听起来懵懵懂懂(我的“苏格拉底式问答”常使人感到蒙蒙的,哈哈),但她会带着它们回去仔细想想。
连同这一次到我们建立师徒关系之前,我一共看了她6次课,几乎我看完课评课第一句话就对她说:“妳怎么那么爱讲?”
是的,几乎每一个老师都“爱”讲,他们恨不得把每一个知识点讲透,深怕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但说真的,讲了也没什么用,听讲的学习效果是很低效的。
正式成为师徒
在我和陈蕾合着的新书付梓之前,特别邀请好友生命教育专家张文质老师作序推荐,他在推荐序中写道:“王绪溢博士在我的强烈推荐之下,(他作为一个特别羞涩的人,还不习惯招徒弟呢)按照他的说法,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是你强烈推荐的,那我就收了这个徒弟吧。”
张老师对陈蕾相当熟悉,他不时会调侃她“有点笨”,说她“笨鸟要先飞”。这并不是说她真的笨,而是“经得起调侃,有点钝感,但拥有非常执着的学习意识”。有一次他邀请我一起去看陈蕾的课,看完之后他说:“我们对陈蕾的课都颇为不满,因为在这之前陈蕾已经跟着王绪溢博士学习了很久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她的课堂,还几乎感受不到真正的智慧课堂,包括她的理念、策略、技术,都体现不出来。所以,那天我们两个人都对陈蕾的课提出了比较严厉的批评,说的严重一点是有点棒喝的意思。”我想是因着这个原因,张老师才大胆提出认师徒的建议,希望她能有更大的成长。
2019年3月在我的第一本新书发布会上,因着张老师的撮合,我和陈蕾正式有了师徒关系,张老师戏称陈蕾是我的“天下第一徒”。在这之前我有很多学生,但从没有过徒弟,这个因缘使我和陈蕾有了一层“亲近”的关系,因着这层“亲近”,她得以随时向师父提问,不论早晚,不管东西。
新书发布会后,陈蕾弱弱地表示很想要让师父在文章里写她的课,她可能想着能让我写的课都是很不错的,代表一种肯定,当时我只是笑笑没说什么。
成为师徒之后
6月的某一天陈蕾突然和我说,想为我的书做一个线上共读课程,40讲的书做成30讲的音频课程。我深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然她想做,那就做吧。让我惊奇的是,她竟然能规律地在暑假的七月份,每天写一讲大约2000-2500字的录音文字稿发给我审查,全部定稿后在八月份每天录一讲音频,就这样在一个暑假里把她口中的“给自己挖的坑”的事情搞定。免费线上共读课程在10月27日正式上线,两年来有将近1700人在这个共读课程中学习。为了做好这个共读课程,她把我的书读了不知道多少遍,把书都读“烂”了。
做完共读课程之后,陈蕾似乎“开窍”了,教学已经完全从传统教师讲述为主、学生活动为辅,转向以生为本的课堂。2020年9月份她应深圳市教科院之邀,在第三届“未来教育论坛”上向人文荟萃的深圳众多学校展示了一堂高二的一堂课《如何看待地摊经济的复苏?》,她用“联结生活,启发思考”、“有效对话,看见历程”和“小组合作,发展能力”三个环节串连整堂课的教学,带领学生聚焦政治学科哲学思辨本质的学习,为深圳教师展示了通过反馈器这样简单的信息技术,如何调动学生思考、促进对话与生成,结合课堂辩论赛的小组竞争与合作机制,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
拜师之后,陈蕾的“运气”似乎变好了,连续几年参加中央电教馆主办的 “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只能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2019年第十三届的评选终于得到高中组一等奖,并获邀到北京“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现场展示。2020年她评上了高级教师,来自福建省内各地的演讲邀约多了起来。2021年成为福建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专家组成员;这一年的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评选,她的课例获选为高中组福建省唯一的“创新课例”奖(相当于一等奖);这一年我让她挂名第一作者,与我一起合着《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揭密课堂变革路线图》,我们师徒有了共创的作品;这一年她的演讲和工作坊培训邀约越来越多,还有学校请她每周定期到校观课评课,指导教师的教学信息化。
最新的课堂教学
2021年11月第二周我到福州时利用周六空档去看她的高三复习课,整堂课分成两个大活动:试题检测和小组合作。
① 试题检测:她让学生从“挑战易混易错点”开始,小组活动中每人分享课前选取的两道题并阐述选题理由,4人小组要从8道题中选出2个“好题”,标准是全班答题正确率要介于30%-75%。接着全班抢权取得检测权,老师将题目拍照上传后,主测学生扮演老师,向全班测试他们小组的选题,得到真实的答题正确率,必要时可以挑人说明作答理由。测试一共做了2次,每一题答对的学生都在计分板上加1分,小组累计积分成为下一个活动优先选择权的依据。

② 小组合作:小组分工,共同撰写一篇演讲稿,要求是内容完整,且必须运用政治术语。由取得优先权的4个小组先从两个主题中选一个,其他小组只能选余下的那一个主题。个别写好之后要在组内轮流阐述,再一起整合文稿,然后教师全班挑人上台展示成果,同学在台上汇报时,所有人依照评价标准在表上打分,老师再进行全班评价分数收集,并挑人说明给分理由。
到了这堂课我清楚地看到了陈蕾的大转变,她成了彻头彻尾的以生为本却更学生中心的教师。在这堂课里,她的教学课件全部都是关于活动的进行方式,没有要学生记下的内容;她的教学素材完全来自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连平常获取学情的检测试题都是学生产出的。即使如此,一般教师最注重的课堂容量却一点也不少,甚至更多。

整堂课下来,她做的更多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方法的锻炼和社会互动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了哈佛大学教授李.舒尔曼所定义的:“教学必须从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教给学生作为起点。它经由一连串教师提供的明确指令与学习机会的活动来进行,而学习本身最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
我在成为陈蕾的师父不久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说她一般是因为她还真不像其他天资聪颖、在讲台上像天生演员般演绎教学的天才,理解力也不是特别快、特别好,但她的不一般把这一切相较他人弱势的环节不仅补足,甚至大幅超前。她对教学充满热情,她对问题急切想要找到方向,她对写作反思孜孜不倦,她对新事物勇于尝试,更重要的是她对认为对的事情坚持不懈,态度坚决。”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三年来她坚持每周写作,写了160篇,她的微信公众号积累了数千名粉丝。陈蕾的成长是在一堂堂课的教学中淬炼,在一篇篇写作中积淀,在一次次“给自己挖的坑”中迸发。她已经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受益于她的教学的学生将是数以千计,被她影响的教育伙伴和他们的受教学生更将十百倍于此。这是作为师父的我在一直推进更好教育路上的喜悦、满足与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