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私立大学内,只有一名学生报名的专业开学了,校董给教授一年时间,如果不能把这名顽劣的学生教出名堂,或者说,学生投诉老师教学质量不行,那么这个“人类学专业”就要关门大吉了。
面对每天的倒计时,学生秦子却和教授走过了异常丰富有趣的一年。
这正是《教授与年轻人》这本书里,秦子与荒白教授相遇的故事。
《教授与年轻人》的作者河森堡,是特别会讲故事的科普作家。擅长用故事来表达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乐趣。已出版畅销书《进击的智人》、《了不起的博物馆》等。
在《教授与年轻人》中,作者将思考、思辨、我们人类的曾经与未来等多个领域,用一个个有趣有料的小故事编织起来,汇聚成了30场有关宇宙、历史、社会、自我等宏大命题的思辨之旅。
01 寻找每个人的“精神共同体”
在《教授与年轻人》中,秦子问教授,人们研究甲骨文,到底有什么用?
教授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因为人类的生存是需要有一个精神共同体的。
什么是精神共同体?比如说,如果有一所学校把学生都开除了,所有的老师也辞职了,教学楼被炸成平地,这个时候学校还存在吗?
琴子说,学校都成平地了,当然不存在了。
但是教授却回答说,其实在废墟上,只要我们愿意,还可以建起一所学校,只要学生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来这里上学,只要老师们愿意,他们也还可以回来工作,学校的名称也可以和以前是一样的。
因为学校即便被炸成废墟,但是只要人们愿意,就还能让他再建立起来。
这并不是说一个学校是永存的,因为如果上级有关部门下令废止学校,那么学校也许就真的不存在了。
在人们的思想中,只要认为学校存在,它就是存在的,在精神上是存在连接的,这就是精神共同体。
这里讲到的精神共同体,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载体。无论是文字也好,建筑也罢,其上都承载了人们的情感,让思想得以延续。就如同千百上万年以来的甲骨文一样,人们之所以会对甲骨文深入研究,就是想要在甲骨文中寻找那份远古的精神共同体。
从诗经到春秋,再到一脉传承的现代,中华民族用文字,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就是中国人的文脉,也就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共同体。
这是一个大的命题,如果小到我们每个人,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共同体,就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了。
02 成年人的爱好,大多止步于爱好
有一天秦子听到教授在弹吉他,他觉得教授弹得非常棒,都可以媲美演奏家了。但是教授却告诉他,他的技巧距离演奏家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秦子问教授,这么有天赋却没有进行专业训练,会不会觉得遗憾?
教授却说,不会遗憾,因为成年人再怎么努力,也完成不了某些专业性的训练。
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叫髓磷脂的东西。
简单点说,无论是艺术还是体育,那些艺术家和运动员们在经年累月的练习中,都可以通过髓磷脂构成的稳定的神经通道,让一个人从入门到精通。
只不过,这个东西是年龄越小的时候潜力越大,年龄越大,作用就越来越小了。
所以说很多专业技能需要练童子功,如果没有童子功,到成年以后,就很难练到极致的水平。
03 文笔不好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一天,秦子写论文,用5个小时只写出5行字,而且改了很多遍,总是觉得自己词穷,憋不出来更多的话。
教授拿过来一看,确实如秦子所说的一样。
秦子说自己没有写作天赋,但是教授却告诉他,其实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秦子的文章之所以无趣,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观点太多,事实太少,也就说,他的文章里,只有一些大道理,而没有案例来辅助。
教授提到,这其实是人类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
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让秦子在图像软件上指出,介于黑和白“稍微有点儿灰”的点,秦子指出来的部分,只是他自认为的“稍微有点灰”,和教授认为的
“稍微有点儿灰”,其实是有偏差的。
所以说,人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参杂一些主观的看法。
如何在写文章时避免讲太多道理?教授指出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减少形容词和副词。
如果文章里面全都充斥着作者的主观判断,通俗一点讲就是作者在自嗨,一篇自嗨的文章是很难打动读者的。
教授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怎样形容一位姑娘非常美丽?如果只用“美丽的”、“漂亮的”这种字眼,就会显得很无趣。那么换一种方法,说“这个姑娘走过楼道是,旁边的男士见了她都不由自主地收起肚子。”这种在美女面前隐藏自身缺点的心思,就表达了出来,文字也就生动了起来。
这就是减少“美丽的”等形容词,而是着重描写真实的发生的现象。
结语
在《教授与年轻人》中,这种用科学方法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者精神内涵中的问题比比皆是。作者用通俗有趣的故事,一一讲解出来。翻开这本书,不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涨知识。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正如有句话说:“人欲求知须及时,不然,纵然后悔百次也无济于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