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粒种子
被三月的春风带到这里
在隐屏峰下长成一棵树
与另两棵树相拥而立
观山观水观日月
听风听雨听讲学
沐晨光斜阳闻书声听鸟鸣
浴和风细雨品仙茗嗅花香
昂首见蓝天白云青山流瀑
俯首观九曲溪流洞天福地
静居一隅吸纳武夷灵气
根植岩壁汲取山水力量
三棵树,在一起幸福成长。
原来,你就在这里这是昨天我找到的自己,隐屏峰下留云书屋里的一棵树。
踏进天游峰开始找自己,我就觉得我应该在一个看得见山水晒得到太阳的地方。
遇到的每一个山洞我都想驻足感受,难道我是一个洞或者是洞内的石桌石凳,可用心感受又不是。
遇到一只小鸟,我以为是自己,但是我的心告诉我也不是。
听哗哗溪流声,我以为找到了自己,可那也不是。
继续前行走进茶洞,看到小溪旁的一棵树,我抱着他想哭,可觉得也不是。低头看着小溪站了足足半个小时,有悸动可好似也不是自己。逆流而上,来到了仙游谭和雪花泉,依然没有找到自己。
拾阶而上我想也许我在天游峰呢,走了一段,我看到了对面山峰顶上的一棵树,我以为那是自己,淋着小雨坐了半个小时,依然没有感觉,我又往上走了一段,心里一个声音告诉我方向反了。
往下走的路上,遇到了好多个同学,她们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我感受到自己的小焦虑和着急,内心又有评判,是不是我心太不静的原因。遇到义工学长红英,我告诉她我有点着急,她说没事的,慢慢来。又下到洞天福地走到小溪旁好受了一下,依然不是自己。
茶洞右侧有石阶阶,写着“非游览区”,团长小猪姐姐本着保护大家安全的原则,不允许我上去,我只好带着委屈在周围找,依然没找到,我跟安茹姐发短信说,还是没找到自己,我有些着急了。我又走到了石阶,小猪姐姐还是不让上,周恒说想上就上去吧,学长说遵从你的内心,我哭得呜呜的。小猪姐姐说,你看了什么吗?我摇摇头,小猪姐姐说是我不让你上去哭的,我说嗯,小猪姐姐说那我走开吧。我在台阶门口站了一会,告诉自己往上走一点我觉得不安全的地方我就下来。
当我走上去,跨过一道石门槛我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波动,走到石阶尽头的在一个山洞旁,看着眼前一棵树,我没由来的开始嚎陶大哭,似乎还没开始感受,眼泪就决堤了。等我情绪平复下来,走进我的树才发现那是两棵树,一棵粗一些的树皮粗糙,一棵细一些的树皮光滑,我突然感觉那就是我和我家那先生,在仔细观察,还有一棵小树在旁边,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喜悦,这不就是我们一家人吗?别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我在这里找到了我们一家人。
坐在山洞的石台上感受,也许朱熹曾在树旁山洞里喝过茶,又或者狐仙洞的小狐狸在这里嬉戏过。静静的跟我的树在一起,体验这份安宁与喜悦,抬眼可以看到青山白云和仙游潭的飞瀑,低头可以看到九曲溪的碧水,静居一隅又可遥望尘世。能闻书香又可听鸟鸣,多惬意阿。
我装着满满的爱恋恋不舍的往回走,迈出石门的时候又是一股感情涌动,抬头才发现上边写着“留云 屋”,因久经风雨我和学长都没认出来第三个字,不知道是吉屋还是古屋,感觉又都不是,只看到门匾是董天公题还是有小激动,毕竟同姓同祖。手机刚好没电了,我就下山了,兴奋的跟老师分享喜悦。后来又借着同学的手机拍了第一张照片。
当我百度“武夷山留云”,找到了原来那个地方叫“留云书屋”,度娘关于书屋的介绍:
留云书屋
留云书屋位于隐屏峰北麓稍上之处,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崇安县司铎董茂勋建。
留云书屋位于隐屏峰北麓稍上之处,沿磴道可上,磴道之旁有“步虚”岩刻。上有石坊,匾书“留云书屋”。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崇安县司铎董茂勋建。翌年,相国李光地莅屋访问,写有记文,赞曰:“背玉华而面神皋,左瞰云窝,右倚仙掌。诗史案砚,居然幽人之庐;吐雾吞云,收尽溪山之致。”庐已废,但坊仍存。书屋后面,董茂勋另建有晚霞居,其子董天工在其左盖有望仙楼,并自题诗云:“谁道有飞仙,遨游六六巅。倚楼时远望,惟见碧云天。”坊门近处,有明万历年间福宁治兵使者熊明遇撰写的《武夷山游记》岩刻全文,为山中纪游性岩刻中最长的一幅,抒写山中各景甚详。
看完介绍,内心有更多的感动涌出,跟董姓祖先又做了一个链接,也许此生我姓董也是因了这份缘吧。原来我就生长在留云书屋,原来我们一家三口是留云书屋的三棵树,怪不得朋友评价我们尘世的家像图书馆一样,怪不得我们一家三口都那么爱书,怪不得三棵树此生温暖的家里有留云书屋一样浓浓的书香暖意。
我在武夷山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我的家人。不管是尘世还是山间,相伴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