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都存有疑惑。在现实中不难发现,有些人是“近朱者不赤”,有些人是“近墨者不黑”。
我曾试着从价值观,人生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结果却将自己陷入了死胡同,绕来绕去绕不出来,又变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论了。只能暂时放弃,继续存疑了。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是在看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的时候解开了疑惑。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是他不肯移。”
学生问,为什么孔子说上智与下愚不能移?
王阳明回答说,不是不能移,是他自己不肯移。
这是对《论语》中“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这句话的提问和回答。
作者解释:上智,是生而知之。这样的人不会改变,稍微偏离标准,内心就不安,马上要调整过来。
上智者,本身就是“朱者”,这样的人肯定近墨者不黑,近朱者只会将他的赤色彰显得更加鲜亮。
我们都不是生之安行的人,所以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关于“下愚”。
作者解释:困而不学的,就是“下愚”了。下愚不是智商低,而是不学习。
就是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疑惑。
为什么有些人近朱者不赤,不是他智商低,而是他不学习。有再好的学习榜样,他也能视若罔闻。至于近墨者,他本身就是墨者了,已经够黑了,近墨者不过是让他的黑更加发亮而已。
那我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呢?
我想把自己定义为“困而学之”之人,却发现这只是高估自己的一厢情愿的看法。
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有做到吗?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困而不学习之人。不学习,就是“下愚”。这么一想,不禁冒出一身冷汗。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学习,反而觉得自己每天都有“学习”,毕竟学习的方式不止一种,不是只有读书才算学习。理论上来讲,这样理解是没有错。生活处处皆学问,智慧来源于生活。但如果我们有稍微反省一下自己的话,就会发现我们觉得自己在学习这件事并不是一个事实。
遇到难题,我们用心想办法去解决了吗,还是只会抱怨?
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的问题,我们去寻找答案了吗,还是搁置一边?
我们将每天可支配的时间花在了关心全球局势,国家大事上,还是用来精进自己,解决工作生活问题上?亦或是每天过着一种完成任务式的生活?
面对人生的种种,我们没有困惑了吗?有困惑和难题,那有衡量标准,解决之道,方法路径了吗?如果还没有,而我们又不去寻求,只是任由时间流逝,把问题堆积,这不就是困而不学?
可能我们就是孔老夫子口中“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之人啊。孔子是有教无类,连孔子都不知道该拿我们怎么办了。多么可怕!
要学习,不做“下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