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儿子回来吃完饭就在房间里画画,家里便觉得有点反常的安静。
小儿子呢,自己会找点乐趣玩,或出去找小伙伴玩。
其实这种安静悠然和平的状态,我是比较喜欢的。虽然天天面对两个孩子,吵吵闹闹是难免的,但是他们吵架时是真的让人头疼。
自己做了父母,才意识到,一个和谐安宁的家有多重要。而且也更加体会到小时候当家里发生争吵时,奶奶伤心地躺在床上唉声叹气难受的感觉,体会到小时候的某一次家里也是吵成一团的时候,年事已高的太爷爷出来,用尽全力拿拐杖敲地来平息争吵的心情。
所以古人说的:“兄弟睦,孝在中。”,的确是有道理,给父母任何东西都不如和睦,让父母安心。
反过来说,尽管孩子各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但是给他们的爱和关心不能偏差太大。就像给两棵植物浇水,不能让一棵涝死,或让另一棵旱死。
曾经看过一只母猫,给两只小猫喂奶,小猫吃饱后在母猫的怀里争抢着钻来钻去,后来一只霸占了母猫的怀抱,另一只在旁边拱来拱去。猫妈妈就一直安静地安抚着两只小猫,似乎那只不在猫妈妈怀里的小猫,依然在她的眼里和心里。
这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刻,动物对待幼崽的爱很单纯,也是最原始的母爱,没有语言,但是眼神和行为里都透露着爱。
不过,人类与动物的很大区别是人类有了语言。
语言既带来了沟通的方便也有相应的烦恼。“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说话说多了,人会气虚疲惫。但是当滑入惯性时,有时候会无意识地重复唠叨,耗能比较多,效率却并不高。
这一点在暑假的时候有深切的感受,与孩子们分开十天,说话唠叨的量骤减,少了很多无用了耗能,生命的能量基本上都在自我修养,内心也有了空间和时间停下来反思总结,整个人的身心状态都不一样。
《道德经》里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说话太多,唠叨太多,未必好,话说多了,心神总飘散在外面不易收敛,就算有好的效果,也不太长远。因为人的元气总是有限的,如何更节能地使用它,也许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智慧要从实践中,观察中,学习中慢慢得来。
昨天听曲黎敏老师讲《伤寒论杂病论》里的一课是如何自学中医,有四点。
1. 文学底蕴要深厚
2. 古文基础要好
3. 有悟性
4.肯吃苦
看起来是简短的四句话,实则每一句展开去做都是不易的。《道德经》里也说:“多易必多难。”,就像是大道至简,而把简落实在行动里,每一步都可能有试题等着。
比如第四点,曲黎敏老师说跟她学的学生,都要亲身试验瘢痕灸,也就是敢于在自己身上去试,才能深得医理。包括她自己也会亲身试药。这是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以,确实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作为普通人,还没有达这么高的境界,平时自学中医常识,也主要是身家用,用于自救,不过同样也是要在自己身上先去试。艾灸中脘是什么感觉,艾灸大椎是什么感觉,艾草泡脚是什么感觉,肚脐里放药时有什么反应,感冒咳嗽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药是什么效果等等。
当然,帮家人时,他们有时未必会有与自己一样的信任度和配合度,其实重要的不是一次两次的治病方法是否有效,而是观念上慢慢有在一起靠拢。
比如大儿子肩膀酸的时候,从以前的抗拒到现在会享受我给他按揉,拍打和捶打。小儿子身体有不舒服会跟我说他脚冷,然后配合用艾叶和花椒泡脚。
孩子是初升的太阳,他们灵动有活力,也许免疫力没大人好,但恢复能力快。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吃药打针的执念,只会有身体不舒服的感受,小时候会哭闹,大了以后会描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积累应对生活中的突发小疾的经验,也使我们的生活更从容。
每次带孩子们出去玩,或者去远门,都会比较感叹,人首先要有一个好身体,才会更有体力和心力去体验世界的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45971221ed6b766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