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禅者之风.1

禅者之风.1

作者: 酒之禅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6:17 被阅读0次

    雪岩初礼普照,普照便道:“兄弟年俊,正宜叩参,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  雪岩径直问:“和尚而今如何?”  普照道:“如生冤家相似。”  雪岩曰:“若不得此语,几乎枉行千里!” 普照下禅床握着雪岩禅师的手道:“作家那!”  (未完待续)

    解 :

    1.【念念常以佛法为事。】

    雪岩第一次礼见普照禅师,普照便道:“兄弟正当年,正宜叩问参究,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

    ‘’念念常以佛法为事‘’ :

    不是正说佛法时心中有佛法,不说佛法时心中无佛法。事不关己时心中有佛法,利害交煎时心中无佛法。

    而是居一切时,念念以佛法为事,物物上明,头头上显,处处体现佛法(正法)。

    念念以佛法为事,即是平常心。平者,无论顺逆凡圣等境,一切不二;不二者,合盘托出,全体承当,一口吞尽,消化无余。常者,念念如是,时时处处如是,无不如是。心者,活在当下,活在容摄过去来今十方上下之当下。

    平常心是道。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即是系统诠释“平常心”的法宝:

    《二入四行论》——菩提达摩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众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六祖曰:‘’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不清净,如何能如实觉悟体现正法?佛法僧,是落实于自身的一体三宝,落实于自己当下一念的觉正净。佛法僧,在心不在相,若在相不在心,释迦牟尼只是个老比丘,而戏子则个个是佛。

    其实观世音菩萨也是‘’戏子‘’,但与世俗的戏子大不相同!观世音菩萨是【无心】的戏子,是恒以众生心为心的戏子,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戏子,所以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心地究竟清净曰‘’无心‘’。‘’无‘’不是有无相对的无,‘’无‘’是包涵有无,消化万法之义;若“无”是有无相对的无,即是断灭,观世音菩萨如何能应缘度众、起种种方便智、究竟安住如如不动之境界?

    众生执着有无相对的有,“修行人”执着有无相对的无,而佛菩萨则离两边执着而显现中道。中者,非离两边外而别有一个中间,乃是应有则有,应无则无之义。中道行,即是究竟清净行。究竟清净行,非是以有灭无,以无灭有,而是不昧有无;非是不落因果,而是不昧因果。‘’菩萨慎因,凡夫畏果。‘’此正是凡夫不深信因果,只顾眼前;而菩萨洞彻法海,因果不昧也。

    佛菩萨即觉者。于我们人类而言,佛菩萨即觉悟的人,佛菩萨是由人来做的,由我们自身来现证的,绝非离开自己现前一念而别有佛菩萨。若认为有离开自己现前一念而别有佛菩萨,那一定是痴人说梦。离开自己现前一念来探讨佛菩萨境界,一无是处。【你自己现前一念是什么境界?】佛佛祖祖,千经万论,都是这一自问的注脚啊!

    《指月录》记载:一日(宗杲与济川禅师)同到明庵,见壁间画髑髅。

    济川颂云:‘’尸在这里,人今何在?始知一灵,不居皮袋。‘’ 

    注:将身心打作两截,是二元心意识见解,执灵为我,为神(我),终不出轮回。这是典型的印度婆罗门外道见解。一切我执、神我执、轮回程序,是用来破的!用来解放的!这正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的本怀。但这种错误见解目前在教里教外却非常普遍。公元1203年,入侵的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在印度的最后据点——超戒寺,标识着佛教在印度的灭亡。而事实上,主要是由于【佛教内部】的原因,佛教早就在印度衰落了,佛教在印度发展一千多年,最终又被原来的印度婆罗门教所替代。在中国真正意义的佛教还能走多远呢 ?!

    宗杲师不肯,自颂云:‘’即此形骸,便是其人。一灵皮袋,皮袋一灵。‘’ 注: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妄想,始终不离于当下啊!!!

    从本质上讲佛教非哲学、非宗教,它不是一种知识,不是认知的对象,而是自身当下修学觉悟体证的境界。这也是‘’佛学‘’与‘’学佛‘’的本质区别。

    2.【和尚而今如何?】

    若是放到现在,遇到普照禅师这样的高人,早就一塌糊涂的拜将下去了,而雪岩却径直问:“和尚而今如何?”

    雪岩不理会禅师当年如何?只在乎当下是什么心行(境界)?故有此直接一问。

    过去如何必体现于当下,未来怎样亦必于当下见端倪。换句话说,过去是你当下之过去,未来是你当下之未来,过去来今十方上下始终不离于当下,始终在当下通体呈现!

    雪岩一片赤诚,参问同时,“而今如何?” 既是在参问普照禅师,也是在参问自己。有人问达摩祖师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中国?达摩祖师说:“我只是要找一个不自欺,不欺人,亦不被人瞒的人。”

    这是达摩祖师带来的旗帜鲜明的‘’禅者之风‘’!禅者之风又岂只是达摩祖师的独创与发明?乃是佛佛祖祖一脉单传的本怀 !只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方便出下流,以至于普遍的把掏心掏肺、彻骨彻髓的佛经祖语给曲解念歪了!

    清朝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从某个角度讲梁任公可谓明眼人。

    2.【如生冤家相似。】

    冤家,喻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诸邪念,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意识。

    心意识:

    •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六种功能,其中意对应的功能即分别意识,被称作第六识。眼耳鼻舌身对应的功能被称作前五识。

    •意:意根我执,称作第七识。

    •心:即心识,亦名阿赖耶识、含藏识、种子识,是我们无量缘起的信息基因,被称作第八识。

    心•意•识,源于二元执着,是割裂观待的产物。而真实是:实未有被割裂分别的诸法。打个比方,我们用经纬线来方便观待的研究地球,而地球并未被经纬线真实割裂。若执着“被经纬线割裂分别的地球”为真实的地球,就是二元执着见。禅宗把二元执着见叫做“好肉上剜疮”,把二元执着的心意识介入形成的世界叫做‘’颠倒梦想世界‘’,或“概念世界”。

    那么什么是究竟真实世界?

    离心意识——打破二元执着而现证真实。

    究竟的离心意识是但破其执,不破其用。

    正如地球是非割裂的,所以虚拟的经纬线也不只有约定俗成的一种,而是有N种,有无限的方便。只是积习成自然,一说到经纬线就是约定俗成的这一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大抵如此。

    执着天经地义的只有一种“经纬线”(成见)是一重颠倒;执着地球就是‘’被经纬线割裂分别的地球‘’、宇宙就是“被经纬线割裂分别的宇宙‘’,乃至一切就是‘’被经纬线割裂分别的一切‘’的样子(执着分别相),则是更深的颠倒。

    究竟离心意识,不是否定屏蔽心念的功能,恰恰相反,而是肯定解放心念的功能;而是勘破二元执着,当下体证本无割裂分别的真实,同时随顺众缘生起无限的观待方便,以破有缘众生的二元执着 。

    真实非割裂分别,而概念却是割裂分别的产物 ,所以真实非概念所拘,不可思议,无以名之,但为着表述的方便,将真实方便叫做‘’本体‘’;将无限的观待方便叫做‘’功用‘’:离用无以明体,离方便无以显真实;但若执用为体,执方便为真实,则昧却真实本体,旋转旋远,梦里说梦,无有尽时……

    永嘉大师曰:‘’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

    大慧宗杲禅师说:‘’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亦不是要作一块,为无始时来行得这一路子熟,虽乍识得破欲相远离,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真是无尔回避处。除是夙有灵骨。于日用现行处。把得住作得主识得破。直下一刀两段。便从脚跟下做将去。不必将心等悟,亦不须计较得在何时。但将先圣所诃者,如避毒蛇猛虎,如经蛊毒之乡,滴水莫教入口。然后却以三教圣人所赞者:茶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儿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间断。若如此做工夫,道业不成办,三教圣人皆是妄语人矣!‘’

    “如生冤家相似”、“如经蛊毒之乡”,普照禅师与宗杲禅师之密密心行如出一辙,同一个鼻孔出气!

    3.【若不得此语,几乎枉行千里!】

    知音难遇而今遇,惺惺惜惺惺,师资相和,若中符节,虽千里而同风,默契不二。

    4.【作家那!】

    作家,真干的行家 !二禅者感应道交,如水印水,如火印火,如空印空。

    附.达摩一苇渡江石刻

    禅是制心一处

    禅是脚下的眼睛

    禅是波浪里的从容

    禅者之风.1 禅者之风.1 禅者之风.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者之风.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ma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