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红梅,一名国学礼仪的爱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读诗五分钟,生活如诗般美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今天学习的诗是《衡门》
国风.陈风.衡门
先秦:佚名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bì)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读诗一定要有想象力,要有画面感,我们不妨展开想象: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夕阳已逝,月上柳梢,一双青年男女悄悄来到城门下密约幽会,一番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后,激情促使他们双双相拥,又来到郊外河边,“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伴着哗哗的流水,极尽男欢女爱。
或许小伙儿被这难忘良宵所陶醉,竟发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爱情名言:难道想要吃鱼鲜,定要鳊鱼才如愿?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才开颜?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欢愉?
换名话来说,就是: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言外之意是,他与眼前的女子情感甚笃,非常满意,希望娶她为妻。此诗虽然短促,简单,但表现了上古陈地百姓自由、纯朴的情爱意识,正如民歌中唱的:“风过岭头水过基,男从女愿莫讲离。我俩有情吃水饱,无情吃肉也皱眉。”
此诗在章法上也较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没有放在诗首,而是放在议论之前,且与所兴之事又共同构成旨意相同的议论,使议论充满了形象感而未流于枯燥,加厚了诗意。
《陈风》中多为情诗,说明陈地人民非常善于歌唱爱情。因此,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情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这首诗也有学者认为是隐者安贫乐道的诗。那画面就应该是这样:
一个居住在蓬户柴门的小农或读书人,他一大早打开柴门,面对家门前的洋洋泌水,微微笑着出口成章:噫哉!有此一间柴门陋室,可以栖身蔽雨,此生足矣!有此一汪洋洋泌水,每天清波潋滟,观此美景,虽腹饥亦以为乐也!难道吃鱼就一定非吃河里的鲂鲤吗?难道男人娶妻就一定非要娶齐姜、宋子吗?甘愿清贫度日,粗茶淡饭,从从容容,平平淡淡,不求富贵,不求闻达,有一老妻相伴,厮守终生,也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这种看法,表明穷苦百姓、清贫书生,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苦守清贫,安守本分,过平淡日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全诗简洁明快,阐述清贫自守之德。
那亲爱的读者,你们认同哪一种说法呢?欢迎和红梅一起交流,今天就到这里中,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