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没有没过家长答应了你什么事情,结果家长却违背了他的诺言。
比如,前两天我到一个店里按摩,店里刚好有个客人过生日,老板给客人准备了一个小蛋糕,给我按摩的小姐姐看着那个小蛋糕就讲到自己小时候有一次过生日,生日前几天小姐姐的妈妈问她生日那天想吃些什么,小姐姐就说什么都不想吃,就想要一个蛋糕。
她妈妈当时就答应她了。
从那天以后,小姐姐每天都期待着生日蛋糕,想象着生日当天,点蜡烛、切蛋糕、戴生日帽,一家人一起快快乐乐的样子。
在生日前一天,小姐姐担心妈妈忘记了,就提醒妈妈去提前预定一下,妈妈说:“没事的,生日当天定也来得及。”
可是,小姐姐心里还是放不下,她怕明天定就来不及了,但妈妈怎么也不提前定。
生日当天,小姐姐再一次提醒妈妈去订蛋糕,妈妈说:“快到午饭时定,不着急。”
到午饭时,小姐姐再一次提醒妈妈去订蛋糕,妈妈忽然说:“定什么蛋糕,一桌子的菜!以前孩子过生日还打一顿呢!”
小姐姐瞬间崩溃了,躺在床上大哭,一口饭也不吃,后来,妈妈忍受不了哭声就去买了一个小蛋糕。
小姐姐仍旧一口不吃。
我问她:“为何不吃?”
她说:“不想吃了。”
我又问她:“妈妈没有给你买蛋糕,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说:“我的需求不重要,我的感受也不重要,无论我怎么努力,我也根本得不到我想要的。”
我又问她:“妈妈买来了蛋糕,你不想吃了,是因为什么呢?”
她忽然愤怒地说:“那是在说,她不配做我妈妈!不配得到我的爱!”
当小姐姐说出这段话,我还是挺震撼的,我想小姐姐在意的根本不是那一个蛋糕。
假如妈妈没有能力给到她那个蛋糕,直接拒绝并解释,是因为自己认为过生日吃蛋糕有点浪费,妈妈想做一桌好菜来给你过生日,小姐姐可能都不会这么愤怒,她可能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失望,而这份失望也是可以被理解与被表达出来的。
她的愤怒在于自己对妈妈相信,而这份信任建立在她对妈妈的爱和相信妈妈是爱自己的之上,当妈妈一次次承诺稍后给你买时,小姐姐内心虽然焦急,但她相信妈妈也是爱自己的,所以,她忍耐着等待着,但是,最终她的忍耐与等待落空了,妈妈是爱自己的,这样的信念也崩塌了。
她的愤怒还在于明明是妈妈撒谎了,妈妈却暗示是小姐姐自己不知足,妈妈说的是以前的孩子过生日要挨揍,这种责任转嫁,是一种对自身责任的回避,也是欠缺理解他人的表现。
所以,小姐姐才说“她不配做妈妈,不配得到我的爱。”
一个人在关系中,尤其是在重要的依恋关系中,时常被欺骗的人可能会用一些不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情感和物质方面的需求。
比如偷窃,有些孩子偷窃是因为大人答应给自己买了,最后却没买。
比如早恋,另外欺骗本身会导致孩子爱的能力受损,早恋是早恋了,却因为并不真的具备爱的能力,很多时候不过是受伤的两个人相互舔舐伤口,之后又因无法化解各种关系中的矛盾,最终导致关系里各种问题。
所以,假如你小时候经常被家长骗,也许与你现在关系中的一些行为或情感模式相关,不过当你发现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某些坚硬的部分就开始松动、变柔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