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春秋时期,晋文公在位期间,秦国和晋国关系友好,时常结盟,一起东征西讨。有一次,秦晋两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本是小国,单独面对秦、晋任何一方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两国联袂而来。
郑文公很清楚,一旦开战,郑国必亡。不想做亡国之君的他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力敌肯定是行不通的,只能智取。经过商议,郑国派出烛之武出使秦营,去当说客。
为什么去游说秦军而不是晋军,这也是相当高明的地方,即必须看清战争形势。晋国和郑国是邻国,灭郑是晋国早就想做的,有利于晋国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而秦国远在西陲,和郑国并不接壤,战争所得好处是有限的。最后如果分赃不均,秦国想和晋国反目,当时的秦国未必打得过晋国。所以综合考虑,劝说秦军退兵,可能性更大一些。
烛之武进了秦营,以三寸不烂之舌劝说秦穆公:与其灭了郑国让晋国获益,不如留着郑国作为秦国在东方的中转站。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秦穆公被说动了,和郑国签订了盟约,也不管晋国的反应就退兵了。晋军在秦军退去后,自觉无趣,也不想继续攻打郑国,随即也退兵回国了。
就这样,郑国不费一兵一卒就从亡国边缘被拉了回来,而且还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秦国。
所以,凡事不一定要靠武力解决,动动脑筋,有时候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