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寸半不烂之舌

作者: 華文2019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5:55 被阅读97次

    ――读《烛之武退秦师》

       文/  孙见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教学核心是烛之武的语言智慧,老实说,离间计都是“小人”的计策,属于“细说”,可是,能把小人之“细说”说得这样冠冕堂皇,这样慷慨激昂,这样让对方喜气洋洋的,只有烛之武。

    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切入课堂的角度,到对烛之武语言的分析,甚至我自己的教学语言,都希望能够尽量地智慧一些,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他们对语文智慧的歆羡之情。

    在切入文章与课堂的时候,我注重对这篇文章开头部分(当时形势)的介绍,突出这些背景文字对后文烛之武离间计实行到实现的可能性的铺垫,并且引申到《左传》的叙事技巧的点拨,指明“微言大义”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

    在人物出场上,突出烛之武形象的丰满。在这里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心里充满怨气的小老头,从叙事的角度,增加一层波澜,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更增了一份真实感,从文意的角度,多了一点趣味。看烛之武冷着脸开了满脸焦急的郑伯一个玩笑,不禁会心一笑。也就是这一笑,把读者的心一吊再一放,不经意之间为后文烛之武与秦王对话时锋利的语言机稍稍作些交待,算是稍露锋芒。读者带着这一笑继续进入历史的深处,却突然间发现烛之武远不是一个牢骚满腹的小老头,而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一个勇士,谁都不能不为前面的一笑道歉:这样的不是英雄,什么样的人还算得上是英雄呢?

    于是我说:“让我们来看一看,烛之武到底是如何仅凭他的二寸半不烂之䂒舌说退秦师的呢?”

    学生大笑,说:“不是三寸不烂之舌吗?”

    我笑笑说:“烛之武老啦,舌头也缩成二寸半啦!”

    有头脑快一些的学生说:“那为什么不是松弛了变成三寸半了呢?”

    我说:“那就成了大舌头啦,还怎么退秦师呀。”

    哈哈哈哈,一阵大笑,语言的智慧就体现出来啦。

    抓住学生的头脑已经热起来的机会,立刻进入烛之武的语言分析。

    强调三点:

    一、一开口就声明我们郑国是完了,“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让学生体会秦王的心理,他一定会很傲慢地猜测了烛之武的各种说法,但他未必想得到烛之武的这样开头,烛之武一开口就让秦王说不出话来,于是他就继续分析下去,一点儿不让秦王思考的机会。

    二、主动地从秦王的角度,帮他着想,巧妙地帮他洗清背弃与晋盟约的恶名。原话是这样说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我在串讲的时候,故意这样演绎这句话:“放了我们,我们为您服务,对您没有什么好处。”学生一愣,说:“是没有害处吧?”我说:“说得对,但烛之武没有这样说啊,他的意思只是对您没有害处,却没有说对您有好处,否则秦王就变成了见利忘义的小人了呀!看,烛之武说话多睿智啊!”全班大笑。

    三、烛之武从不利的说客地位变成了机智勇敢的谋士形象的转变过程。在有了前面的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烛之武继续不让秦王有任何说话的机会,用起了反问句,说道:“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我让学生体会秦王听到这一组反问句的心理,然后最关键的一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我作两种解说让学生选择:只有您会干这样的事,或者,希望您好好想一想之件事吧。学生对采用了与课本注释不同的那种说法,也就是前面的那个说法。难怪结局是“秦伯说”,将来要成为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是何等聪明何等雄心的人,他当然知道烛之武的话是什么意思的。

    文章分析到这里,气氛已经非常融洽了,学生对烛之武的语言智慧亦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剩下的就是尾声了,那就是晋文公的话:秦兵与郑国结下盟约就退兵了,晋文公的将军子犯请求攻击秦兵,晋文公说:“不可。”然后说了一大通从个人恩怨到用兵之道到为人要厚道之类的话,明明是秦国与郑国结盟自己打不过人家,却把不敢攻击说得像是给了秦国一个大大的恩惠,晋文公毕竟也是五霸之一啊!

    下课的时间也快到了,我这样总结:“但历史没有就这样结束,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顿号,此后,秦国袭郑,不成,回国途中遭到了晋军的伏击,这就是著名的‘秦晋殽之战’,那是另一段精彩的历史,同学们可以看看这两个留下了‘秦晋之好’这样美好的成语的国家,看看他们如何共同演绎的中国历史的恩恩怨怨!”

    二寸半不烂之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寸半不烂之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ef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