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在同事的极力推荐下看的,看完后心情沉重,也许,谁也未曾想过,曾经风光无限的唢呐,竟也逃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刷……
看完后,我想到了父亲。
在我很小时,父亲曾是乡里小有名气的篾匠,人称“周师傅”,他几乎一年四季都在与竹子打交道。那时家里很穷,可谓家徒四壁,但唯独竹子做的工具多得很,簸箕、扁担、凉床、提篮、筲箕、撮箕、箩筐、筛子等样样具备。
![](https://img.haomeiwen.com/i6765375/7c9fb50b15fb2106.jpg)
不知为何,虽然父亲多年未曾再做篾具,但父亲做工时的场景如在昨日。
首先,选好一竿毛竹,去枝去叶后,一头斜支在屋壁角,一头搁在肩上,只见父亲用锋利的篾刀,轻轻一勾,开个口子,再用力一拉,啪地一声脆响,大碗般粗的毛竹裂开了好几节。接着,顺着刀势使劲往下推,身子弓下又直起,直起又弓下,竹子节节劈开,“噼啪噼啪”响声象燃放的鞭炮。但很快,那把刀被夹在竹子中间,动弹不得。此时,父亲放下刀,用一双铁钳似的手,抓住裂开口子的毛竹,用臂力一抖一掰,啪啪啪,随着一串悦耳的爆响,一根毛竹訇然中裂。
![](https://img.haomeiwen.com/i6765375/8ad252f81f1eaced.jpg)
然后,父亲掏出不同样式的篾刀,把竹子劈片削条。有时,一片竹竟能“批”出五六层篾片。接着,篾片再被剖成篾条,篾条的宽度,六条并列,正好一寸。然后是“拉”,将刮刀固定在长凳上,拇指按住刀口,一根篾子,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拉过四次,这叫“四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6765375/3a6096c7ad81a535.jpg)
接下来就到编织了,父亲把竹丝横纵交织,一来一往间就编成了硕大的竹垫、圆圆的竹筛、尖尖的斗笠、鼓鼓的箩筐……
行内人都知道,篾匠不仅要手艺高,还要极具耐心、毅力。例如完成一张竹席,至少都要四五天,但父亲每次都能如期专注完成。也许因为专注,父亲每次干活时话都很少,我想,他大概已把多数言语都编进了光滑的竹席中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6765375/bcfa601e0e20a404.jpg)
时光最让人捉摸不定,时而温柔,时而残忍。
不知何时,随着塑料制品的盛行,篾制品与父亲的篾匠身份渐渐被时光遗忘……
从此,我再未听别人称父亲“周师傅”,而称他为老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