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未来论坛
少看些朋友圈上的癌症谣言,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少看些朋友圈上的癌症谣言,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作者: 未来论坛 | 来源:发表于2016-05-27 14:58 被阅读110次

    电影《抗癌的我》一开头,主人公亚当就被确诊为神经纤维肉瘤。亚当坐在医生办公室里,听医生把这病名重复了好几遍,仍然摸不着头绪,甚至连自己到底有病没病都不清楚。最后,当医生终于抛出“癌症”一词,亚当的脑子“嗡”的一声,视线开始变得模糊,医生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抗癌的我》剧照

    这种场景许多人都有过切身体会。时至今日,“癌症”仍堪称最令人闻之色变的诊断结果之一。你的身边很可能就有罹患癌症的人——癌症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有40%。癌症患者的经历各不相同,只有部分患者的经历能以痊愈告终。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癌症研究的推进,癌症患者的存活率相比过去已有大幅提升。

    肿瘤学界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似乎每天都有一篇突出新疗法或新发现的科学论文面世,每周也都有相关纪录片或专题文章新鲜出炉。但如果我们不了解癌症对今天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有何新的意义,也就无法切身体会个中振奋人心之处。专家们对癌症的了解、诊断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近年来业已发展成熟,一些旧有的认知已昨是今非。

    美国癌症协会的副首席医疗官兰恩•里琛菲尔德表示,“上世纪70年代时,我们还以为如果癌症发现得早,就有治愈的希望。但现在我们的看法已经更加成熟。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得以发现比过去更多的癌症种类,人类对癌症和癌症机理的认知也在不断进步。”

    ​癌症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数百种疾病的统称。各类癌症都由导致细胞正常生长和死亡过程失控的基因突变造成,但除此之外,他们的共同点并不多。

    显微镜下的海拉癌细胞(图片来自WikimediaCommons)

    像影片《抗癌的我》中一样,人们总是谈癌色变,如临大敌。但近些年来,肿瘤学家发现,癌症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生,只是免疫系统通常能在第一时间将其制服。里琛菲尔德称,“很多人都有身患癌症的亲朋同事,但并非每种癌症都会危及生命。”有些癌症发展缓慢,可能永远都无关痛痒;另外一些则来势凶猛,需要立即治疗。“癌症也是分很多种的。”他补充道。

    鉴于有相当比例的一群人被诊断为癌症,许多人都认为,现在癌症的肆虐程度要甚于过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癌症病人看似越来越多,但那是因为我们在老龄人群中发现的癌症病例增多了,”里琛菲尔德说道。现代人的寿命更长,就意味着人们罹患诸如癌症这样的老年病的几率也增加了。事实上,老化正是诱发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诚然,人们现在能活到八九十岁,那么癌症患者数量激增也是顺理成章的。但癌症发病率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里琛菲尔德补充说。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调查,从1975到2011年间,癌症发病率其实是呈下降趋势的,癌症的死亡率则下降得更多。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在抗癌之战中占得上风,但战果的确是不容抹煞的。

    癌症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随着肿瘤学家在致癌研究方面的长足进步,预防和治疗手段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不过,癌症死亡率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由于因吸烟而患癌的人数日益减少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发现,吸烟可致癌,因此号召人们戒烟当时就成为了防癌的重要措施。

    新近分裂的海拉癌细胞(图片来自Wikimedia Commons)

    尽管关于癌症预防有不少错误信息,但医生们现在对预防癌症最有效方法已经有了相当的共识。里琛菲尔德表示,“其实并没有什么奇迹可言。我们能够确定奏效的就是不吸烟、瘦身和加大运动量,虽然这些都很难坚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对癌症预防的了解尚不充分,医生们把很多资源都放在了癌症治疗上。当时,很多癌症治疗纯粹是碰运气。医生寄希望于对病人实施放化疗,好杀死患者体内足够多的细胞,使癌症走投无路。但在7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现了掌控细胞生长和死亡的癌基因,这种基因如果发生特定突变就会导致肿瘤。这一发现震惊了当时的肿瘤界,令人们意识到环境与生活方式(如抽烟)等因素会加大致癌突变的发生率,也让研究人员发现了与癌症发病和其恶性相关的多种基因(如增加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几率的BRCA-1基因)。

    里琛菲尔德表示,“得益于70年代的这项研究发现,我们对遗传异常、内部编码系统以及癌细胞之所以成为癌细胞的原因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我们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指明了方向。”

    这些发现带来了更完善的治疗方法,开启了新篇章。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免疫系统从机体内部抗击癌症,即所谓的免疫疗法。了解可能致命的癌症背后的基因推手,加上价格越来越亲民的基因测序,就意味着医生可以针对致癌突变采取靶向治疗,这就是精准医疗

    有了这些知识,医生们也可以更有选择性地开展诊断和治疗。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中心的临床研究总监兼副科学总监威廉•达胡特称,“通常的观点是,越早发现癌症,治疗结果就越好。但就某些癌症而言则不一定如此。”以前列腺癌为例,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的第二大致命癌症。数据显示,被确诊为前列腺癌的男性更可能因为其他的病症死亡,而非前列腺癌本身。如果一种癌症还只是在危及健康的边缘徘徊,但医生的治疗方式却过于激进,就可能引发其他类型的癌症,即继发性癌症,累及患者的生命。过于频繁地筛查其他类型的癌症也可能会由于放射接触过量而加大患者罹患该种癌症的风险

    在人体结缔组织中发现的癌细胞放大后(图片来自Wikimedia Commons)

    达胡特说:“早期检测可能导致治疗出现副作用,且未必就对患者有好处。关于癌症筛查我们听说的不少,有时候也的确多有裨益。但有时在多次筛查之间滋生的癌症才最致命,医生专门关注的那些或许反倒并无大碍。”多年来,医生一直鼓励人们经常去做癌症筛查,但现在一些医生和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已经开始呼吁人们降低筛查某些癌症的频率了。

    肿瘤学上取得的这些重大进步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事实上,达胡特说,我们对某一方面了解得越多(比如癌基因),就会发现它们越复杂。“精准医疗是希望基于患者的不同基因突变情况来指导癌症治疗。但现实情况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得多。”诱发肿瘤的基因突变通常不止一种,即使肿瘤学家可以明确指出是何种突变,也并没有足够多的靶向药物作针对性治疗,而能够定向治疗多种突变的药物就更少了。尽管美国负责药物审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着手改革临床试验结构,以使其符合肿瘤学家对癌症机理的最新认知,临床试验体系仍旨在对针对癌症发病部位(肺、甲状腺等)的治疗进行测试,而非具体的致癌突变。

    即便如此,研究者和医疗人员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仍持积极态度。随着医生对癌症的致因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也逐渐找到了新的方式来与患者讨论癌症风险。患者会更早从医生处获悉可能导致他们患上特定癌症的基因突变,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随着研究人员从癌症患者处收集的数据与日俱增,他们也将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基因突变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使癌症的恶化或好转的,并会开发出同时靶标多种突变的治疗方法。达胡特表示,找到将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可能就是癌症治疗的下一个飞跃。“在癌症治疗领域,那将不啻为天大的好消息。”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正在凋亡的海拉癌细胞(图片来自Wikimedia Commons)

    至于这些先进疗法会以多快的速度惠及普通患者,里琛菲尔德并不确定,目前其费用还无异于天文数字。对他而言,患者关怀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最有可为的。时至今日,人们对癌症的看法已经有所转变,癌症不再是令人难以启齿的字眼。里琛菲尔德补充说,被诊断为癌症或许已经不再等同于被判死刑,但并非每个患者最终都可逃过一劫。我们需要确保,所有人都能得到大致同等水平的高质量护理,确保他们在病情缓解后仍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既无需因为支付高额药费债台高筑,亦不会因继发性癌症饱受折磨。“这不仅仅关乎科学。关怀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同样重要。”里琛菲尔德如是说。

    今天,大众媒体上各种关于癌症相关谣言泛滥成灾,而当人们试图了解时下特效疗法时,又往往被大量医学术语搞得晕头转向,就像从中途开始看一部烧脑电影,如坠五里雾中。但鉴于肿瘤学的快速发展,至少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10年之后,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一定会比今天更高。毕竟,治疗、预防以及对于癌症的认知每天都在进步。

    来源:Popular Science作者:Alexandra Ossola

    编译:未来论坛 范丹审校:未来论坛 商白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为 “未来论坛”微信账号(ID:futureforum)

    未来论坛官网:www.futureforum.org.cn

    未来论坛,是民非企业性质的公益组织,是承载人类科技梦想,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也是连接前沿科技,解读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

    “理解未来”系列讲座,由未来论坛倾力打造,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高质量月度科普讲座。“理解未来”系列讲座邀请富有洞察力、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知名科学家和创业者与大众分享交流对未来的认知,促进社会大众对未来的理解与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看些朋友圈上的癌症谣言,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xx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