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过年时,朋友圈里疯传的—中国科学家“以毒攻毒”攻克癌症的新闻么?当时有人甚至搬出了“CCTV都报道了,这次是真的”,这样的“权威发声”来为此背书。 和以往的很多次一样,奇迹并没有来,希望再次成了失望。
我们对健康的追求,恐怕是人类在物质丰富年代最集中的共同意志。和信息时代的年轻人在焦虑驱动下的付费学习一样,中老年人在追求健康养生方面的投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教育孩子不一样,你会发现,一直以来我们在劝说父母爱护身体时,有些力不从心。烟酒照用,辛劳不停。然而,近年来朋友圈的养生贴,似乎激起了父母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你是否发现,父母对于医生的健康指导可能置若罔闻,但对于朋友圈的养生秘笈或保健品却青睐有加呢? 这些内容,是如何实现这种吸引关注并获得认同的呢?
在生物医药领域工作的我,有幸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和医药成果,对这个奇怪的现象着实看不下去。我曾经写过一个小短文《关爱家人的走心方式》,尝试着去解读这一情况。
RBI法则 | 选择性关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 弗兰西斯.柯林斯曾提到过,人们对信息渴求度= Risk(风险多大)*Burden(危害多大)*Intervention(能做什么)。简单来说,人们最愿意关注那些和自己切身相关的,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 能够通过简单改变加以预防的健康指导。
关于健康,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知识,就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了让人们重视并建立科学的生活习惯,科学家和医生们多年来在疾病的风险和危害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宣传工作。
除了宣传了吸烟的危害外,世界卫生组织逐渐开始从戒烟的好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引诱”大家戒烟。
然而,要抵制生活中各种坏习惯,实在是一件极度挑战意志力的事情,况且还存在一个统计概率下的个体偏差问题。
一般而言,人们宁愿相信身边发生的个别的真人真事,也不愿意去接受那些专家们的统计数据。隔壁老王的个例就可以轻松击溃戒烟者心中的那道防线——“看吧,这个理论不管用”。
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极度重视,却又期望能有实现这一结果的简单实践。保健品厂商们迎合人们对于健康结果的重视,并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
商家一方面强调健康风险很大,我们要及早预防;另一方面又“贴心”的为我们提供了简单的实施方案。实际上,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很可能会打破人们正常的稳态平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延误病患的诊治。
生活方式 | 健康的唯一依托
难道,科学家不能像商家一样提供点简单的方法?不幸的是,通向健康的路上并没有捷径。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把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带入了一个新的认知领域。像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这些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通常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会有很大差异。科学的生活习惯是我们唯一可以依赖,降低疾病风险的法宝。
关爱父母的健康,只有像当年他们教导我们的那样,去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戒掉不健康的饮食和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