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就让老天处置我吧!让老天处置我吧!”
这种解释是孔子对弟子的发誓和保证,可能是子路把孔子逼急了,孔子说出的话。但另一种理解是,南子虽然名声不好,但也没那么糟糕,我所不喜欢的,是老天爷都不喜欢的那种人!
这句话有趣八卦,但要表达的意义,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可算至高无上了!人们缺少它很久了。”
孔子说: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极致,是合适的极致。
中庸绝对不是和稀泥、两头草或者得过且过。而是在好与坏、应该或者不应该之间寻找到一个“度”,这个“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所以这个极致的合适,很难。
老百姓接受中庸为什么很困难呢?因为人的大脑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所以,我们的大脑更喜欢生存的本能的工作方式,能不使劲儿就不使劲儿。所以对于探讨、切磋、反思……这样的耗费脑力的事情,老百姓是不愿意为之费力的,他们宁愿你给他一个标准答案,他们按照做就好了。
网络上流行的、风行传播的,都是简单化的东西,就是某个“极”,例如某些“鸡汤”,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禁不住推敲的。
所以,正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思考,所以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只要我们多加一点思考,我们就会变得和大部分人都不一样。这就是学习的好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了!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其实孔子的意思就是,你只有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做到“博施于民”。
这就谈到了做慈善这件事,到底是给他们发钱,发粮食?还是让他们拥有赚钱,收获粮食的能力呢?所以,如果做慈善,最主要的“根本”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简单的做慈善只是表相,真正的慈善,是让接受慈善的这些人能够独自“立”起来。让他们也能“立”,也能“达”。因为,我们想做的事,他们也想做,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慈善的生态链,让慈善,能够发挥处更大的价值。
这句话,看出了孔子对于子路的引导和保护,因为子路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只是不得要领罢了,所以孔子并没有否定打击他,而是采用了谆谆善诱的方式,去启发他,鼓励他。
孔子曾经讲过修炼德三重境界:第一重,修己以敬。先把自己搞好,让自己能够端庄;第二重,修己以安人。让周围的人跟着自己一起变好;第三重,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说,这一点给我的重大启发就是:能做到第二重就已经很好了,我很普通,我只要能够影响我身边的人就可以了,但前提是,我先要把自己搞好,而现在的我,根本就不好,所以,还是要先从修行好自己着手啊。可是,我的缺点,就在意,只想而不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