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
#还乡手记#17岁出外打拼的80后哥哥

#还乡手记#17岁出外打拼的80后哥哥

作者: 农村文科僧 | 来源:发表于2018-02-23 22:52 被阅读0次

          今年是我回家觉得湾子里最沉寂的一年。

          腊月二十四,我坐高铁从广州跨越1000多公里回到湖北老家。

           老家位于湖北省东北部贫困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一天是南方小年,按照老家的传统习俗是要供奉灶神,傍晚要在门前点起火堆来,方言唤作“熏文烟”。我到家差不多已近傍晚,湾子里却丝毫没有点起火堆的迹象来。更让我感觉明显的是,乡村原本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尤其有外人闯入,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湾子的狗必然都会沸腾起来,狗叫声此起彼伏。而这一次,除了我自家的两条狗,湾子里竟然再也没狗了。夜深了,我一个人站在房顶,放眼四顾湾子里几十户人家如今只亮着7、8盏灯,河对面的湾子也是一片黑漆漆。

           这样的景象一直延续到了大年三十,湾子里搬到镇上、县城和省会武汉的年轻人才回到老家来暂住一两天。

    (寂静的村庄)

          今年哥嫂带着孩子在广东过年,没有回老家。哥他们80后一代人推动着湾子里出外务工达到最高潮,如今,他们在外买房之后从乡村的离开也使得村庄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寂静。夜深了,看着黑漆漆的夜时,我总禁不住想起他们的奋斗故事。

           17岁到广东打工

           哥出生于1985年,比我大8岁,念书念到初二就已经辍学在家,那时哥还差半年满17岁。我尤记得那是放学之后的一个下午,哥将一叠书重重地摔在桌子上,对妈说他不上学了。那时,母亲身体已经很不好,家里家外全靠父亲一人操持,我也已经在上小学了。中学里的学杂费常常是拖欠,在学校里总让老师催,哥觉得与其这样煎熬不如自己也外出打工。就这样,哥就辍学回到家里待业半年,平时在家放放牛,挑牛粪,下地干活,说是到了年底在广东打工的三叔回来就商量着带去广东。

           到了年底,三叔三婶在我们的盼望中回来了。那时候,三叔每年回家都会给我们兄弟一捧糖果。在我们嚼着颜色、形状各异的糖果时,更是充满了对广东这一遥不可及的远方无尽的遐想。哥第一次出远门那天是正月十五,天还没亮,妈早早就准备好了饺子。 送至门口,看着坐上拖拉机的哥,妈站在门口默默地擦眼泪,“顺顺,好好的啊,好好的,听到了冒”妈细声叮嘱道。那时候,整个县城还没有火车到广东,只能先去邻市的麻城火车站附近的旅馆住下,边买票边等。有时候逢上车票紧张,住上3、4天才买上票,坐上20个小时的绿皮车赶往东莞的厂子里上班。

           那时的东莞毛织厂不计其数,三叔在厂子里做保安,三婶则主要是缝衣服。哥进厂之后,做的是手拉机。从上班到下班都要一直站着,两手握住机身的两个手柄左右来回梭,拉着毛线织毛衣。后来,听和哥一同工作的朋友讲起,那时哥虽然个子矮小但是拉起机来却一点不含糊,常常是一天脚都站肿了。可是哥却很少向我们抱怨过。

           一年过去了,哥在广东打工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书念得太少。那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只有村里的小卖部装了电话,按时间收费。每月哥都会给家里打电话,只要是我接总免不了要反复叮嘱我,不要操心学费的事,一定把书念好。一次打完电话,哥说给我寄了封信叫我去拿。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信中写的第一句话。信包裹在信封中叠在一起,鼓鼓的,整整8页纸,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字。哥在信中细数了自己在广东工厂打工的经历,靠出卖苦力吃饭实在是很辛苦,希望我一定要坚持努力读书,用知识去改变命运。在信中哥为我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规划,从初、高中基本教育,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他都给我做了规划。看着信中这一页页的纸,我很难想像哥到底是花了多少心血,在工厂吃了多少苦。不得不说,对于出身小山村的我而言,如今读书念到研究生,哥一直是我最为坚强的后盾。

    (村里早年刷的标语:初中不读完,外出打工也很难)

           一个月2400块钱不挣,却去挣那700块钱

          就这样在厂里待了5年,哥觉得在厂子里拉机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机械化的到来,人工拉机织毛衣一定会淘汰,必须要尽早做规划。那时候,哥已经是厂子的老员工,各项技术也都很娴熟了,一个月工资大概能拿到2400了,在当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哥果断放弃了手头的工作,来到另外的电脑机厂应聘。当时进厂没有技术,只能从学徒干起,拿学徒的工资,当了整整一年的学徒,一个月只拿700块钱的工资。哥从最基本的倒毛、画图、调机学起,一年之后就完全掌握了各项操作。那时候电脑机在毛织行业中还只是刚刚兴起,对于许多人来说还只是新鲜事物。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得不说哥的眼光很准。那时,以毛织行业闻名的东莞各镇曾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2011年,我到东莞去的时候,镇上的公园里到处都是外来打工者的孩子们,好不热闹。我领着堂弟看到街上到处都是搭建的临时帐篷,做早点的,卖玩具的,满足当地巨大的人口需求。现如今,10年过去了,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厂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许多曾经做手拉机的厂子都要进行产业升级,都要开始引进电脑机了,而曾经做手拉机的工人也不得不另寻出路了,东莞的务工人员也离开了很多。

           后来,我在面临一些重要的抉择时刻时,哥常常对我说:“不要只看着眼前的一点东西,你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创业终成功

           哥当年去学习电脑机,就一直谋划着要去自己创业。2009年,哥从厂子里出来开始自主创业。和三叔一起购置了6台二手机器,开始自己从厂子接货。那时候,哥主要负责机器的运转等技术方面的活儿,三叔则主要到厂子里拿货。

    那时候,我已经念书到高一了。学校放月假,我回到家里。晚上家里的电话响起,哥打来的。我在堂屋听见妈在接电话时哽咽起来,母亲生性柔弱,面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的创业困难,自己却帮不上什么忙。那一段时间,母亲总是满脸愁苦。

    后来,最终还是因为货源不足,拿货的许多门道没有摸清楚,只能把机器卖掉。打工几年攒下的点微薄积蓄一扫而空,哥又独自一人回到厂子里干活儿,可是他从没有断了创业的念想,而是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果然,一年之后,经湾子里同在东莞打工的老乡介绍说,刚好家里一位远方姑父在当地镇上的一家大厂子做总经理,手中有充足的货源可以外发。哥赶紧打电话让父亲从老家去亲戚家里走动走动,哥和三叔则直接找远方姑父商谈买机器创业的计划,双方一拍即合,创业一事才又有了眉目。

          哥和三叔还有姑父重新入伙,一共购置了10台机器,搬到到桥头镇开机接货了。创业走上正轨之后,收入也越来越可观了。经国几年的打拼,才有了一些积蓄,在老家市区里买了房安置了新家。

          现在,哥他们购置的机器已经有20台了,而且都是全新的最新款。慢慢地他们也接触到到更多的厂子,货源也很充足。“在7、8月份的旺季,20台机器每天24小时连轴转。因为人手不够,现在还雇了人。”从哥的说话语气中,我能感受到他的自信和喜悦

          哥说,虽然现在也很辛苦,挣的钱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对于初中都没念完的他,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也还不错了。但是,对于侄女,他说一定会让她一直念到自己不想念为止。

          这不仅是我哥的故事,还是湾子里许多不曾念完初中的80后打拼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乡手记#17岁出外打拼的80后哥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zx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