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面试了一些助理岗位的人,有一个姑娘的工作经历先在老家工作了三年,今年刚刚来到深圳。
我对这一份工作经历特别好奇,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就刻意去问当时在广州这么好的城市学习,学习完之后怎么就直接回了老家,在老家工作了三年基本上也算是有一些沉淀了,又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深圳。
我对某一个人的故事并不好奇,我好奇的是这一连串决定背后,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她是如何思考的,是一些什么事情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做出了这些选择,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
故事中的这位姑娘当时在广州毕业之后有尝试过在广州本地找工作,由于当时自己刚毕业,没有什么技能,找了几次工作发现不理想。在家乡的爸爸妈妈很担心孩子刚毕业受到挫折,极力推荐她回来,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一面是爸爸妈妈温柔的召唤,一面是初入职场面临的面试挫折。两股强烈的反差力量拉扯,最终选择了回到父母身边,回到自己一直成长的地方。背靠着家乡,背靠着父母,可以暂时不面对工作后租房,减少一些陌生的人际关系,可以有一个坚强的后盾,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聊到为什么工作了三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人脉关系之后,选择在三年之后来到深圳,那个姑娘说家乡虽然很好,可是工作机会以及可以上升的空间不是她想要的。这样的话,我应该听过很多次,不论是在面试的时候听,还是在身边一些伙伴听到。
如果说三年前因为刚毕业,因为很稚嫩,因为没有准备好,三年之后从家乡跳到深圳,已经做好了准备吗?从她的回答中,从我们的交流中我依然看到的是不自信,也依然没有准备好。我很欣赏她的这份勇敢,勇敢地从父母庇护的港湾里来到深圳,来到这个只有妹妹陪着的城市。
当时在听她的故事时,我真的好想好想跟她说:所谓的准备好了,或许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伪命题。你什么时候会准备好?什么叫准备好了,什么叫没准备好?这个社会真的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开始它的运转吗?所有一闪而过的机会,真的会等你说action的时候才开始吗?深圳的房价会等着你准备好了首付才开始不涨了吗?

我越来越害怕听到这句话: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等我准备好了再怎么怎么样。这个月刚刚读完一本书,里面有讲到一个观点是先being再doing,意思就是说你要先成为你想要达到的那个状态里的自己,然后你的行为,你的思想,你的思考模式都会呈现出你已经成为当时自己期望的样子。
听起来好像有一点晦涩,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我特别特别渴望自己成为公司的销冠,而且是永远蝉联的那种。
首先我告诉自己从此时此刻开始我就是公司的销冠,不容置疑。从我开始有这个想法的那一刻起,我就要换一个大脑,换一种思维方式。开始去思考销冠每天会做什么;销冠,每天会想什么;销冠会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这样顺着去想,然后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打磨自己的工作流程,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时间,优化自己的工作,优化自己和各个部门协调的关系。让自己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思维方式去配得上销冠这个身份。
我们做销售岗位的人都知道,从最基层普通业务员开始做起,一步一步做到销冠有很多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公司平台,时机,你自己的努力程度,运气等等。如果我们抱着等我准备好了,等我准备好了当销冠再去学习销冠的思维,再去学习销冠的工作模式,再去学习更高级的沟通方式。我不敢说这种思维方式不好,我只能说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远远没有到拼智商的时候,如果有一种方式让我们离梦想更进一步,让梦想实现来得更快,尝试也是值得的。
可能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思维误区,一群人聚在一起谈梦想的时候,大家都是信心满满,但很快就像瘪了气的气球一点一点地瘪下去,然后抱怨一句太难了,我实在是做不到。这是因为我们在谈理想的时候,总是沉浸在这种美好的状态里,如果一边是你想过着自己渴望的人生,另一边依然每天浑浑噩噩过日子,想只会离你越来越远,梦想也只是梦想而已。所有梦想实现的背后,一定会伴随着别人无法想象,无法体会,无法参与的努力,艰辛,迷惘。
正如大家熟悉的,孙俪在演《甄嬛传》时每一集的片酬高到惊人。之所以能够拿这么高的片酬,不是因为她成了甄嬛这个角色才值这么多钱,而是在此之前她的种种表现,种种努力,让她自己配得上这个价格。所以你能说,她是因为准备好了演甄嬛这个角色才能配得上这个角色,才能配得上这个价格吗?
生活,从来都不是等我准备好了才开始。先让我的大脑享受梦想达成时的状态,用我的行为、思维去匹配我的梦想。追梦的道路上用的从来都不是想象,而是脚踏实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