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容的角度出发,透视《北鸢》的精神内涵
是时间的包容,才有了这数千亿年的历史;是历史的包容,才诞生了这样一个时代;是时代的包容,才能容纳这一方华美落拓的碎裂。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在这样一种包容中登场演出,直到谢幕。
——题记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里面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庞大,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感觉。 作者葛亮在自序里说:“这本小说关乎民国”,提起民国,我的脑海里面首先便浮现“传奇”两个字,民国的才子佳人,民国的灯红酒绿,民国的战争杀戮,民国的一切一切,都好像充满了奇幻色彩,引人侧目。这是个陌生又熟悉的字眼,陌生是因为它与我们相去甚远,熟悉是因为听到的关于它的故事太多太多。是的,也就只有在那种风云激荡,动乱兴衰的年代,才有如此空阔的场域,来容纳这样繁复丰盛,人世跌宕的人生。
《北鸢》是一部以作者家族史为原型的民国野史,故事的时间背景就是从民国开始到上世纪中叶。我之所以说它是家族史,是因为作者自序说是以家族历史为原型,而称它是野史,则因为这部书里提及的人物,事件,我认为不尽真实,虚构的可能性很大。当然,文学作品不一定非要考据它的真实性,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涵和作者想要通过它传达的东西,这才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真实包容了虚构,才有了这么多美丽的故事,不是吗?
这部作品运用独特的写作方式,以卢,冯两个家族内部发展经历为主线,通过两个人物卢文笙和冯仁桢把它们连结起来,而他们两个人,又因纸鸢结缘。北鸢,它是贯穿整个故事非常重要的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族的命运,也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人力也好,天命也罢,成败与否都维系在一根线和风力上,有时它是“命悬一线”,有时又是“一线生机”,人是它的操纵者,但是人却往往不能掌控它,正如人自己总是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也许可以“送我上青云”,也许就像风筝一样飘零落败。
围绕这两个家族展开的纷繁复杂的人事,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亮点,从饥寒交迫卖儿鬻女的贫苦人,到知识分子、商业名流、再到寓公伶人、军阀政客,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出演自己的悲喜剧目。那些享受过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人,在战乱中,也一样饱受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和乞食者又有什么区别。而在历经流离,战火,杀戮之后,幸存者依然如故进行他们的生活,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小说篇章的题目,像江河,苏舍,流年,直观传达了一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让人在感慨时光荏苒的同时,也深感过去的沉重和悲痛已经随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掉了。落日余晖,鲜红的血的颜色,已被坟墓容纳,被土壤淹埋殆尽,谁还记得什么呢!
我觉得这本小说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衷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正能量一面的底蕴,这也是很吸引我的一点。作者多次提及昭如孟子后裔的身份,称赞卢氏夫妻重信重义,施仁厚德的“儒商”精神,昭如是续弦的少妻,但是却和家睦气息相投,喜欢他的“迂”,因为世人都太精灵了,所以那份可爱的“迂”才难能可贵。还有在描写卢文笙这个形象时,形容他“这眉目是不与人争的,可好东西都等着他”,着力刻画他的敦厚大度,又比如像外裔叶师娘对病人无私尽心救助的仁爱精神,还有慧容善待丈夫与别人生的孩子这种传统女子的贤惠善良,以及卢文笙与仁桢收养朋友姚永安的孩子这份义气,这些都隐隐透露出作者对我们传统美德的追念,这也是在这个功利心比较重的浮躁时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这部小说在发掘我们的民族精神上耗费的笔力亦是重要部分,除了传统美德之外,更见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时事造人物,只有特定的背景环境才会造就特定品性的人,我想这也是作者把这样一个故事背景铺列在这个时代的缘故。像仁珏,言秋凰,范逸美,这些普普通通的柔弱女性,站在了抗敌的前线,面对国仇家恨,牺牲自己万死不辞。作者葛亮极力从美好的传统文化中抒写这种高尚的精神,构建这样凄绝的壮美。这“国若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可见一斑。
中国自古重视宗脉的传承,而这本小说却多次出现一种奇怪的非亲缘关系,收养关系,作者的外公影射的小说主人公卢文笙是被抱养的,不知名姓,不知底细,他养父家睦说“这世上的人,谁又知道谁的底细,到了我卢家,就是我卢家的底细”,这种开通的思想别说在民国,即使今日也不多见。结局文笙仁桢又收养了豫儿,这种超血缘的亲情纽带,甚至比真正的生养关系还要坚固,真是稀奇。作者既然是以家族史为原型,这样写倒有些故意瓦解纯正血缘为纽带的宗代关系在人类发展史的意义。我想这也是一种包容吧,不是一家一姓又怎么样,天下的儿女不都是一家人么。
历史包容了民国,所以增添了一分故事,两分传奇,三分厚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起起落落的又岂止是一家一姓,只有像这样的大时代,才能容纳这样一场华美凄绝的演出,使得一个平凡人的人生,有处书写,有处安放,然而故事是没有完结的,也永远不会完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