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场复杂的综合活动,包含着文化内核、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考量,以及深层的文化识别。
设计是预定协调和计划之后的美,它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是单一的全盘西化——共同走向现代主义或是国际主义风,趋于审美一致;
而应该深入文化脉络,找寻思想意识的特点,加以发挥演化。
审美意识——设计行为的根源,由社会状况、文化根源、习俗、生活状态,人生美学共同作用产生结果。
我们谈论审美、观点与意识的时候,常以建筑为案例,分析其行为根源。
这是因为建筑这种艺术形式,受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受社会经济状况和其他条件的制约则不甚明显。
建筑除了本身的遮蔽、居住的功能以外,更多的是展示观念上的力量,是文化意识的集合体。
今天,仅以长城脚下的竹屋这一项目为例,剖析应该如何探寻自身的文化脉络,带来更多灵感,以启发我们的设计创作。
01 空间与感知
建筑设计不仅是建造出一幢庇护所,由建筑衍生出的对环境的感知,也是评估的重要一环。
竹作为建材,再生周期快、强度高,掩映在起伏的山脊下的竹屋,贴近自然,隐匿在蜿蜒的长城脚,塑造出的空间与周遭环境相映成趣。
设计给人的感受是非常重要,把设计行为还原到具体的使用空间,才能做出为真实世界的设计。
02 整体与细节
设计活动既要满足整体效果,也要把握细节部分,二者相互协调,才能精益求精。
细节间的关怀与感应,环境的融合统一。
如长城脚下的竹屋,半隐在竹林里,取义于传统文化,掩映在苍穹之下。
纤纤细竹隔出的"茶室"是竹屋的点睛之笔,"茶室"有十多平方米,悬于水上,竹墙不再作为"分隔",而是形成了内外空间的沟通与围合,通过留白带来想象空间。
"气场"不仅是象征空间,而且可以看做是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的关系,通用化的设计当然可以服务于更多人,但真正"适合"的设计却必定是根据使用者实际的需求来进行制作的,是关注他人感受的个性化设计。
03 光与暗
从明亮光洁到幽微藏锋融于自然,在设计之中寻找幽微之美。建筑的屋檐落下阴影,将酷暑寒冬隔在门外。
运用单纯造型的审美意识,不做炫技之作,让外部形式服从于内容需求,形式的限制,使内容的呈现更为丰富。
对建筑设计而言,常用的方法:
一是借景,把设计对象的周围环境也纳入设计范围,延伸设计的轴距,使视线得以幽远;
二是进行空间演绎,通过硬性的造型手段或者是柔性的光影方法,塑造出空间的状态。
我们传统的审美意识已经被近代西方思想和世界观所替代,为了不让世界的天际线都变得一样,挖掘自己的文化根源是有其实用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