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作者: 克洛岱尔情结 | 来源:发表于2019-08-21 20:18 被阅读0次

          格非。“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谈到文学,首先,他认为一个人的理想世界也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好,只有扎根于自己的生活,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对应物,他才有可能获得某种真知。所以我觉得,这种美好的想法和愿望一直在启迪、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但并不觉得所有的东西都要把它在现实中加以实现。这完全是两码事。

          他说,做一个穷人并不悲惨,悲惨的是穷人都在模仿富人。跟我最近的感想契合。打开微信,点开【订阅消息】,赫然发现我关注的公众微信号竟有137个!随便一翻,标题都是《那些月入5000的人们,为什么比你更早买房买车》,《36岁的张韶涵10年前就开始抗糖化,现在这个素颜状态说明了......》《零基础写作,靠方法和勤奋,我如何做到月入7000+》《靠死工资续命的人,请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等等。可以想象一个个焦虑感十足的年轻人捧着手机,屏幕光照亮了疲惫的面孔,内心的焦虑也随着被放大。而我也是其中之一。不禁心中一惊,赶忙推出公众号,下意识地又点开了朋友圈。每几个“生活小确幸”的分享间夹杂着“躺赚”的营销内容,如果没有把朋友圈的微商屏蔽掉的话,我的朋友圈肯定要成为衣服、鞋子、化妆品、保健品的大卖场。我突然醒悟,不知不觉中,我活在了被营销、被贩卖焦虑的网络世界中。

          由此。我想谈谈焦虑感。焦虑为何会笼罩着如今大部分年轻人,甚至也涉及到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想到一个段子,大意是“我妈:最近买了好多东西,钱包有点承担不住;我:你怎么迷上了购物;我妈:因为压力大;我:你能有什么压力;我妈:没钱!”虽说是个笑话,但折射了部分现实。这样的死胡同拉扯着很多年轻人,包括现在的我。

          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对美好生活有向往,是好事,说明你还活着,对未来有期待。但是,混淆了二者的边界。过度重视理想世界,比如沉迷于韩商言等虚构剧的幻想(杨紫自己在访谈中都坦言,只要韩商言成功了,这部剧就可以了。自己长得没有攻击性,会给女观众带来更多的代入感。她的意思就是通过营销放大女生对于理想伴侣的期望,从而获得足够多的关注度);还比如拿着5000的月薪,沉迷网红景点打卡,刷李佳琪被种草,看到网红博主的精致生活就通过购买周边产品得到一种边缘拥有感,看到淘宝模特穿着“显瘦”的衣服立马也入手一件,最后发现真正显瘦的不是衣服,而是身材。幻想本该是美好的,但是被资本主义给商业利用了。作为理性普通人中的一员你也明白由此就大骂资本主义的缺德其实只是一种虚伪,因为市场经济促进了消费,我们的生活质量才得以提升。我现在只是在思考,如何摆脱这个“被支配、被摆布、被割韭菜”的状态。

          我想到的是,精准理解现实。皮肤天生黑就不要硬是强求变白,一直跟天生白的发光的人比,你就处在无限痛苦中——因为对方什么都不做,就拥有了你废再大力也几乎无法拥有的皮肤状态。王菊的“美黑”直接让她从一众白瘦美的“小仙女”中脱颖而出,一度成为热点话题。

          大城市5000的月薪确实不能生活,但是以“无限放大奢侈生活”的生活态度为起点的上进心,其实是一条布满陷阱的康庄大道。

        在市场鼓吹月薪过万,有房有车式的成功人人生这样的背景下,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有钱具体意味这什么?比起买房所带来的踏实感,因为追求喜欢的东西带来的成就感是否会更好?

          休假去国外度假打工2个月,所带来的体验感和眼界的提升是不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玩喜欢的滑板,跳喜欢的舞蹈,时常和好友一起潜入水中游泳,夜晚到酒吧喝酒跳舞享受生活,跟着喜欢的老师学习画画,常常被那些绘画细节给打动,发现另一种生活的美。

          原来我喜欢的东西一直都没变,原来我一直也不失败。我在追求小众的生活方式,同时用大众主流的成败观来要求自己。就像李笑来所说的,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觉得钱不重要,但是在中年突然觉得钱很重要,你就不会幸福。而年轻的时候觉得钱不重要,中年时候依旧觉得钱不重要,你会一直幸福下去;年轻的时候觉得钱很重要,中年时候觉得钱依旧重要,你也会一直幸福下去。年轻的时候,你觉得钱很重要,中年的时候发觉钱并不重要,那你的幸福感也不会很差。这么看来,我好像别无选择。我得坚持认为有很多钱并不重要。但是我明白,有基本的生活保证是必须的。

          清楚喜欢的生活方式之后,我遇到了新问题。我是否要行动去过这样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fw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