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年经验还不如新人1年的经历,你做错了什么?

10年经验还不如新人1年的经历,你做错了什么?

作者: 嘻嘻君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09:57 被阅读5次

文章来源:麦子熟了《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仍然成不了专家?》

本文中提到的刻意练习就是一个让你不断的破除自己的硬壳,重新生长的过程,犹如蛇蜕皮,鹰换爪,过程很痛苦,但是有了通过退是为了更好的进的思想指导,只要坚持下去,必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
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师级人物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
不论是为市值千亿的大公司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影响大众、让人口口相传的广告文案,还是在欧冠赛场上轻易过掉强队的中后卫,还是85岁高龄做出让总统惊叹的寿司?
或者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他们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为什么没有因此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几乎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
这似乎就是问题所在了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在过去,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不用担心,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
而现在,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
再比如商业战略,一个顶尖战略专家1天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对战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的。

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

  •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比如跟客户打电话沟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们的需求和报价。毕竟这件事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
    而优秀的人却会刻意避免这种自动完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拿起电话之前,他们可能先问自己:
    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客户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客户讨论。
    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记得上次李叫兽来培训的时候讲过),这次先练习一下。
    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在打电话过程中,他可能边打电话边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技巧(比如训练『结论先行』)。
    结束电话,他可能会想一下:刚刚是不是有效训练了沟通技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提升的?我还用了什么技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客户、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
    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沟通电话、管理文件,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
    其实即使职场上最简单的发邮件、沟通电话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似乎就是每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增加一次反思的过程,并加以记录和完善,但是每天涉及的内容过多,所以刻意的找到一个方向,对于这个方向的所有内容全部增加刻意联系

  • 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
    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比如,对文案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文案书、看看创意文案合集、看看李叫兽写的文章,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这和专业的文案练习是两码事。
    在刻意的文案练习中,你找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20字以内解释清楚产品是什么,同时解决消费者偏见问题、能够给读者记忆力、能够强化品牌、能够区分竞争对手……)
    为了完成这个离开舒适区的任务,你需要用上几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读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众情绪上、策略上扬长避短、寻找极端且高频的使用情景……
    然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优秀的文案……
    这绝对没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轻松的乐趣。
    同样,对商业分析感兴趣,看几本商业分析的有趣书籍(比如我常推荐的《好战略坏战略》),这和我把扬长避短、行动协同等基本原则练到吐,并逼迫自己一天诊断3个困难的商业案例是两码事。
    同样,业余歌手练习歌曲的时候非常有乐趣和放松,当做排解压力的方式,这和专业歌手非常紧张和困难地挑战一个高音是两码事。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

  • 牺牲短期利益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比如之前我在练习《金字塔原理》中的逻辑表达的那段时间(记得是大二),需要群发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结果过了一个小时我还没写完。
    有人问我怎么这么慢。
    我说我在练习逻辑化表达,等下会写出一个超牛的会议通知。
    然后周围人不解:这也太费事了吧,按之前的发出去不就行了。
    但是我觉得,即使这次我用很不熟悉的方式(金字塔原理),花了很多时间才能写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牺牲了短期利益),但是将来我训练熟了,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来完成。
    这就好像学习键盘打字一样。
    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现在,我可以用远超常人的速度,清晰化逻辑化地表达复杂的观点。
    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仅仅是附加品。
    既然今天的工作不那么着急,那么我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这些工作来训练技能,而不是追求最快把工作做完。
    比如上周李叫兽圆桌会结束后,我让团队的一名成员整理圆桌会的主要内容(发给客户用的),然后他很快就整理完发给我。
    结果我发现整个内容提升空间很大——缺乏层次、逻辑,而且写作不够清晰。而这其实是文案人的关键能力。
    所以我让他利用未来一周的时间,把这个内容整理到最好,当做自己的训练。
    从业务角度来讲,这是不经济的,因为这是对客户的免费内容,本应该最快搞完交差。
    也就是说,这样的训练会降低短期绩效(速度太慢)。
    但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这会让一个团队成员利用一个非紧急工作,最大化地学习技巧、提升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技能变成了工作的全部目标,而不是工作的附属品。(当然不能所有的工作都这样做)

  • 大量重复性训练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在实战中,我们是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比如如果你是市场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
    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而单纯的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是每天的内容就是参加比赛。
    相反,足球运动员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和参加比赛毫无关系,比如一个球员可能会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练习40米外的右脚任意球;另一个球员可能整周只是在做小腿力量的训练。
    而如果所有运动员每次的训练内容就是各种比赛(踢野球的人就是这么练的),就无法持续而迅速地提高能力。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联系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而不是只去实战。
    比如我最近在训练用文案指出痛点的能力,就找来了大量的案例去重复性训练(包括我自己过去做过的文案和即将要做的文案)。
    然后,我还会专门针对这个内容搞一场培训或者写一个公众号,以强化我的单项训练。

  • 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比如为了训练团队成员的文案能力,我设计了写文案的自检清单,清单上分类列出了几十个文案的基本原则——比如是否顺应了疑』、是否开头创造了缺口、是否属于粘性信息等。
    然后其他人只需要在写完某个文案之后,按照这些原则去自检,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反馈。
    原来这个文案忘记了创造缺口,怪不得感觉不吸引人。
    除了自我检查等方式,还有的反馈就是提供一定的外部激励。
    比如设置每周的团队分享会,让每个人分享自己写文案使用的技巧,分享自己本周最得意的一个文案等。(担心这周自己讲不出干货?好好练吧!)
    就像前面说的,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

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因为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练习,你最终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

  • 碾压并且秒杀你的大部分同行;
  • 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
  • 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

这就是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可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样踢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相关文章

  • 10年经验还不如新人1年的经历,你做错了什么?

    文章来源:麦子熟了《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仍然成不了专家?》 本文中提到的刻意练习就是一个让你不断的破除自己的硬...

  • 经验不如经历

    一年多的潜心学习,源于亲子关系冰冻。曾经内心崩溃、无助、焦虑,穷途末路之际,找寻到了锦明老师的团队,生活才有了转机...

  • 聆听赵芳的《常常对孩子说的6句话》的分享,特别想把这几句话用心对

    儿子,对不起!妈妈错了!我第一次做妈妈,没有经验,做错了很多事,说错很多话,让你不快乐,妈妈对不起你,妈...

  • 2018.7.12日学习

    1.去主动设计你的经历。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你的经历。

  • 莫失莫忘五

    1,任何东西,经验非常重要。你比别人做的好,是因为你有经验,经验比别人丰富,别人比你做的好,是因为别人做得久,经历...

  • 莫失莫忘五

    1,任何东西,经验非常重要。你比别人做的好,是因为你有经验,经验比别人丰富,别人比你做的好,是因为别人做得久,经历...

  • 缺什么学什么,这才是学习之道

    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如果你还抱着向一个有结果的人学习,那么你就已经错了。这个出发点就错了,你一定要像有经验的人学习...

  • 世事无常,愿你能安之若素

    从“哈哈哈,终于到了躺着就能为国家做贡献”到面对信用卡屡次逾期却无班可上,你经历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你不负时光,...

  • 扮家家(27)

    27 ”嗯,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你的身手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一开始我还真没察觉你就在我身后啊。要是……“ 听到她这...

  • 错了就是错了,错了还纠结什么,烦躁什么?错了就等着惩罚挨批,吸取教训就这么简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年经验还不如新人1年的经历,你做错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jr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