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与音乐
音乐的致幻能力

音乐的致幻能力

作者: Gnostikoi | 来源:发表于2015-03-07 17:14 被阅读130次

    落笔之前我认真想过怎么用文字来描述音乐这种介质,若非要进行生硬的记录,转化率必然是极低的。尝试着写一下最近听的几张专辑,倘若如我所愿多年后偶然捡起来重新听,能通过这些轻飘飘的字句读取此时心境。

    听的专辑是 Pink Floyd 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 。中文名叫《月之暗面》,觉得翻译得简练到位,信达雅基本上没有问题,还能唤起里面收录的曲子应有的映像。必须坦诚,在听之前,已经被相关的 metadata 给 spoil 了。故我无法对其致幻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也是人们常言的心理作用使然。

    又大又扎眼的 Psychedelic Rock 挥之不去,我已经带着这样的期望去听这个集子了,期待着出现幻觉。然而幻觉并没有出现,反而进入了梦乡。
    听它时正好是南方初春的午后,没有同时进行着其他时,也没有全神贯注充满仪式感地聆听。忽远忽近的人声,时高时低的音阶确实和脑内对迷幻药的遐想相符,然而许多批评家据此推断创作者是在吸食毒品的情况下才能迸发出如此非凡灵感。The Beatles 的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 曾被指出隐含 LSD 的缩写,这首曲子也是令人印象深刻之作。U2 在实验音乐阶段也尝试过不少迷幻摇滚,故在听《月之暗面》前对迷幻摇滚的认识并非一张白纸。在听完之后,依然不能给出准确的定义。想起祖母怀中的鲜花或是童年故乡的麦田,这真是再典型不过的对“温暖“的诠释了。而荒木飞吕彦所言的”每次听都会让人温暖得落泪“,按照我的体验并非这么切实可感的幸福。音乐有别于文字,卸下字句的结构,好像本来就存在大脑里一样。旋律的结构则是被精心设计的,精妙到你察觉不出这是经过调配的致幻剂,反而觉得它是心里深处的流露或是信手拈来的呓语。

    对于90年代出生的我们来说,70年代离我们真的不远,只有20年的距离。但是透过那个时代的音乐和一些关于反文化、垮掉的一代的道听途说,彼时发生的事像是隔着一层粘满灰尘的塑料袋,隐约可见却不想触碰。音乐也是如此,他们的愤怒、迷惘、悲伤、狂喜,这些本非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却经由音乐疯狂的表现力而让人着迷。想知道旋律背后的人间百态。

    但这毕竟是徒劳的,听平克弗洛伊德和 U2 的音乐和读 70 年代冷战文化研究或许有些不同,读凯鲁亚克的公路文学和艾伦金斯堡的诗 ( 尤其是 Howl , 个人非常喜欢 )或许能呈现出一个刁钻的剖面,但迷思横亘在我们面前,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尚且无法获得一个恢弘全景,隔着20多年尘嚣的我们却想要通过音符来窥探那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幻觉。

    所幸音乐中的情感可以不断地被复写,现在,或是多年后的未来,当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以不同的码率被唤醒,作为解释器的人能陷入对幻觉的深深怀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音乐的致幻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lv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