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316144/ff21c3e2d209c4a0.jpg)
昨天我们了解到这位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并决定将元大都的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二里),才有了今天的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据神兽的姥姥说,这就是我永远都理解不了的“立正门”。在我还是小神兽的时候每天就等着神兽姥姥下班,吵着要去广场上疯跑,去城门楼子上蹦跶,但从有记忆开始这里就不让随便上了。带我的神兽来玩的时候,他们也一直有这个疑问,怎么能上去?周六路过的时候,看到正阳门已经完全修葺完毕,箭楼正在施工中。修整后的正阳门,在夜间照明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庄严与恢弘。
正阳门,从明永乐元年到洪熙、宣德两代,都称其为丽正门。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开始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此时才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同时修建了箭楼,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
你该知道的
前门
地铁二号线这一站叫前门站,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而正阳门是指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统称。
前三门大街
前三门是北京城的正阳门(前门)、宣武门、崇文门合称。自东向西依次是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其中崇文、宣武各取是尚文尚武的意思。这三座城门因为位居于皇城之前,故称为前三门。贯穿于这三个门之间的大街,称为前三门大街。前三门大街是北京市东西城区内数条道路的统称,指从西便门桥至崇文门桥这一段道路,和北京地铁2号线南部线路基本吻合。前三门大街西起西便门桥,延宣武门西大街、宣武门东大街、前门西大街、前门东大街,最后到崇文门西大街止。
关于正阳门的故事
传说明朝建筑正阳门箭楼时,永乐皇帝前来视察,发现正阳门箭楼的楼顶并未如他所期望的那样高大壮观,于是"龙颜大怒",限期一个月将正阳门箭楼的楼顶改建得高大气派,否则予以治罪。工匠们殚思竭虑却无计可施,无比惶恐地面对将被治罪的后果。
有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木匠前来乞求工匠们为他的咸菜加点盐。此后数日,他不断地前来请求工匠们给他的咸菜添"盐"。终于有个工匠受到了启发,添“盐”不就是为楼顶添"檐"的意思吗?按照这个思路,工匠们为正阳门箭楼的楼顶添加了一周飞檐,使得箭楼的楼顶变得高大华贵,并使整个正阳门箭楼的整体规模显得巍峨壮丽。永乐皇帝见之,惊为神来之笔,不禁龙颜大悦。工匠们满怀感激地前去寻找那位老木匠,却遍寻不得,这才悟出那位老木匠必定是木工神仙鲁班先师显灵前来点化他们,帮助他们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
古怪匾额意义重大却有“错字”,500年来无人指正更改
在皇权日益集中的明清两朝,不论皇帝是前往先农坛演耕,还是率领百官祭天,正阳门都是必经之路。然而如此重要的正阳门,其城楼牌匾上却有一个错别字——“正阳门”的“门”字缺了一笔,没有右下角那个钩。关于这个错字,还得从大明弘治年间说起。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的夏天,北方地区爆发大面积旱灾和蝗灾。在中国古代,百姓们都是靠天吃饭,灾害之下自然收成锐减,老百姓苦不堪言。加上蝗灾不断蔓延,大有波及京城之势,京郊农民人心惶惶。为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了调查蝗灾的实际情况,弘治皇帝决心出宫进行考察。
故宫附近倒还太平,但一出了正阳门,蝗虫就乌云似的压了下来。随从大臣赶紧护驾,一边用衣袖遮挡扑面而来的蝗虫,一边拉着弘治皇帝往回退。弘治一开始并不想轻易回头,但抵不住大臣的劝说和黑压压一片的蝗虫,最终跑着回了宫。
回宫之后,弘治皇帝觉得心里堵得慌。想想也是,作为一国之君,非但没能按计划体察民情,还在众多大臣面前灰溜溜地回宫,真是没面子。为了给自己打圆场,弘治皇帝对众大臣说“朕本来决心要出城的,可刚刚踏出正阳门,就突然感觉有东西勾住了朕的龙袍,朕不得已被拉了回来。”
众大臣听罢,都心知肚明,这是皇帝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呢。可他们不敢说破,彼此心照不宣地默不作声,等着皇帝说后面的话。果然过了一会儿,弘治皇帝继续说道:“朕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想了半天,才想出个所以然来。你们看城门门匾上那‘正阳门’三个字,‘门’字有钩,这才钩住了朕的龙袍。这一钩太不吉利了,门就应该畅通无阻才好。”
听完弘治皇帝的解释,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看到大臣们顺从的样子,弘治皇帝心里畅快了许多。于是他当即下了一道圣旨,命人重写“正阳门”门匾,去掉“门”字上的钩。从此,正阳门匾额上的“门”字就少了这么一笔,百姓们也没人敢提出异议。500多年过去了,这个“错字”已成为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