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1
父与子的斗争,不管结果谁输谁赢,最终也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
13年前的某一个炎热的夏天,躲在闷热的阁楼里的我,翻开了第一本国外小说,从此认识了亚瑟,也认识了牛虻,13年后,再一次读这一本书,慢慢地了解牛虻与其父亲,当时的神父-蒙泰尼里的恩怨与战争。
当亚瑟还在校园或者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时,深深爱着他的神父-蒙泰尼里。对于神父,几乎毫无保留。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奥地利的侵略之中,亚瑟被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加入了青年党,对神父的热爱与崇敬让亚瑟以为,宗教与当时的民族独立是可以相互包容的。以至于当新的神父接替蒙泰尼里的位置,亚瑟向神父忏悔时无意地将党组织与组织里的人名泄露了出来,导致同志被捕,被扣上背叛的罪名,同时被暗恋的女孩琼玛误解。在一切都是昏暗的同时,亚瑟发现,自己是母亲与敬爱的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生无可恋,自己最敬爱的神父居然也会欺骗他,至少在这里生活已经走到尽头,因此,亚瑟伪造投海自尽的假象,开始了13年的南美流亡生活。
第一回合,亚瑟伤得体无完肤,身体、心灵深深受损。蒙泰尼里也没有能幸免,在收到亚瑟投海自尽的消息后,曾找过琼玛,告诉琼玛杀死亚瑟的人是自己因为自己对亚瑟的欺骗。 因心情过于悲伤曾在大街上晕倒。
13年,13年地狱般的生活,将亚瑟打造成为一个老练、冷酷看似无情的“牛虻”。 用他辛讽的文字揭露教会的虚伪与骗局,宗教看似是自由一派,关爱百姓,民众,但是实际上是教廷的傀儡与走狗,坚决捍卫教廷的统治。
13年后,受邀与玛志尼党,牛虻回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用文字去抨击教会。不久,红衣主教蒙泰尼里访问佛罗伦萨,对外,蒙泰尼里是一个非常让人尊敬的人,生活清贫,无子,不好钱财与女色,看上去就是一个无欲无求,甘于奉献的人民好公仆的形象,因此受到民众的好评。只是,蒙泰尼里一来,牛虻就用讽刺文章与漫画攻击他, 什么“耶稣会派的走狗”“圣信会派的奸细”。 从个人角度来讲,这是牛虻对13年前及以前蒙泰尼里对其欺骗的一种愤恨的发泄方式,从组织角度来讲,他的任务是揭示教会的虚伪与骗局,尤其是披着仁慈外衣的虚伪。但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牛虻过于偏激,蒙泰尼里并无过错可供指责,蒙泰尼里也对这些攻击泰然处之。但毕竟,蒙泰尼里是他曾经甚至现在深深敬爱的神父,甚至父亲,另一方面,牛虻用另一种笔调匿名发表文章为蒙泰尼里辩解。 像极了一场由牛虻自编自导的游戏,只是这个游戏中,愤怒,伤心,绝望与尊敬、
热爱交织在一起。
第二回合,看似无情的牛虻实际上藏着一颗炙热的心,只是在一场自编自导的游戏中,掀开旧伤疤的痛苦,只剩牛虻独自承受。而,光鲜的外衣下的蒙泰尼里因为内心的谴责在深夜不断地对主进行忏悔:“我可怜的孩子!我可怜的孩子!”
讽刺的文章漫画将潜移默化地给民众些思想的转变,但对革命者来讲,来点实际的更为有用,不过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牛虻与小伙伴们在运送军火的过程中行动泄露,被敌人包围,掩护其他的人突围后,因为蒙泰尼里突然出现,导致自己被捕。在狱中尝试越狱因为身体旧疾晕倒在越狱的路上而失败。敌人因此计划将他迅速处死。但是半决书需要红衣主教蒙泰尼里的签字才能生效。就此,上演了父子间的最后一场战争。在狱中牛虻对蒙泰尼里和盘托出,自己就是当年投海自尽的亚瑟,至此他仍深爱着他的神父,试图说蒙泰尼里放弃主教的职位,放弃主,选择儿子。牛虻歇斯底里的“在儿子与主之间选择其一”的呐喊,没能打动蒙泰尼里这个虔诚的教徒或者说这个虚伪至极的人,最终判决书生效。
第三也是最终回合,以牛虻的死亡而告终。 但是这一次,蒙泰尼里没能再一次承受住失子之痛而暴毙。
亚瑟与神父,牛虻与红衣主教蒙泰尼里,父与子之间的对决,或者说是亲人朋友之间的对决、战争,不管是哪一场,无论表面上谁占上风,带给彼此的都是伤害。
何不如牛虻写给琼玛最后的信一般,做个快乐的牛虻: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