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之一,由于它丰富各异的色彩和清寒傲雪的品格,清芬淡雅,赢得「晚艳」、「冷香」等雅号,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唐人对菊花的喜爱,不止于平民百姓,唐代皇室与贵族展开的活动也是政治上的巨大助力。时至今日,中国人多把黄菊、白菊局限于丧葬礼仪,逐渐忽略了菊花在唐以前的生活联系。
唐朝遍野的菊花,寄寓着诗人的情怀向往和悲欢离合,寄寓着诗人的千年风情和浪漫思想。
唐诗里的菊花,凝聚着诗人的灵魂。诗人与菊,实为身魂合一之相融。吴履垒《菊花》写道:“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此菊已非菊。绰然岁寒,神韵清秀,西风不落,宁可抱枝自枯,决不堕于世俗,是为诗人心智之灿烂、品德之写照。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此为幽人高士之菊。居宅四周篱笆环绕,秋菊满目向野怒放,足见心之素简,性之淡雅。
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也明证了唐朝时期的菊花多彩盛放的模样。
尤其是黄巢不第之后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自奈良、平安时代导入唐风,无论城市、建筑、律令、衣饰、饮食、书道诸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皆完整地保留在传统细节之内。对菊的尊崇与理解,便有着直追中古的情怀,连结于皇室规范。日本人一直认为,镰仓时代(1185-1333)的后鸟羽上皇特爱菊花,于是把菊花作为自己的印记标志。以后几代天皇一直沿袭此传统,把菊花作为皇家的纹章,还强调南朝皇室拥16瓣菊花纹,北朝皇室则以32瓣菊花纹自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