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曹全碑》时,是通临,一两天内,把1165个字临在四五张四尺整张上,乐此不疲。
时隔两年,再次临。这次选择归纳总结着临。之前,已经做了10天功课,先学习铭文,重温其创造背景、时代特征、历史事件,以及曹全家世生平,历代书家评价,艺术特征等,以便多维度解读碑文。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临写,见下图,做了视频放在“微信视频号”上抛砖引玉,边说边写更清楚显示,欢迎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1是字势呈“八字”,左右开张,一个字遇到横、撇、捺时,一定有一个笔画开张,写时,照顾到字本身及上下左右字定,如“岳”,上“丘”的写法。曲直互见,如“获”,下撇捺的安排。
2是收放自如,如“李”,上“木”收,下“子”放,还有“季”,“学”。
3是圆方、曲直转换。如“时”,“日”的写法。
4是省笔画。如“朝”,左上面“十”写成“一”,“徐”右面写成“佘”,还有“曹”字写法,很多字不一一枚举,属于碑帖字,不是错别字。
5是断笔。如“者”上长撇分成两笔,上“点”下“撇”。
6是字体偏扁,不仅最扁,而且更扁。如“而”,“冈”等,相当于一般字的一半,这是此碑最大特点。
7是左收右放,如“人”的写法,“民”的写法,因字赋形,顺势而为。
8宀头写法,与草书一并学习理解。与草书“宀头无左畔”相反,“宀”左畔或断或连。
9伸展辶。与草书“辵遶阙东边”不同,是楷书的前奏,捺笔伸展,如碑帖“迁”,“之”等。
10是无钩画,隶书笔画一般无钩,用撇或其它笔画替代,如“费”等。
总之,阴阳生出字体的千变万化又有势可循,一个字内部结构、相同字不同方法处理、字与字之间欹正避让呼应等关系有多种辩证法,多读细思多写多背循环往复了然于胸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