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一位同事,前几年才改教语文,自称为语文老师的菜鸟,于是凡事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且有纠结必问。她问的问题,常常是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屡见不鲜的事。譬如: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是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能不能说这句话是后文的铺垫?
她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刚上完《皇帝的新装》,从教室回到办公室。我还没坐下来,她追回来问。我一时思维还没转换过来,略顿了顿,凭直觉说:“这句话应该不是铺垫。”说实话,备课时,我根本没有仔细斟酌到这个问题,所以我还不能肯定。
“参考书上说,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不就是铺垫么?”她显然不太满意我的答案。
此时,大课间做操的音乐声已经响起,我必须去操场,便说:“容我想想!”边去 操场的路上,我便理了理思路,该怎么把这个点说清楚呢?对,我应该先厘清“铺垫”的定义。
于是手机百度,翻到了互动百科的词条:
铺垫,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手法。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据此词条,我和她又在操场上有这样一段对话:“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铺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推动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其二,这句话也并不是事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所以不能算是铺垫。”
“我觉得我还不是能准确判定一句话是不是铺垫,我相信学生也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判断,我们到底该怎样让学生明确一句话是不是铺垫呢?”她依旧疑惑。
......
望着她的较真的模样,我突然意识到这确实是个问题。可是越是站久了这方语文的课堂,我们便越失去了较真的精神,因为你今年这样教,明年这样教,教成了习惯,教成了惯性,教成了“真理就是真理”的理所当然,而没有去思考这所谓的“真理”为什么是真理,学生如何判断真理。我们如何让学生真正去感知、去判断、去理解、去体验。
教书教久了,不应该变得麻木,而应该对貌似理所当然的知识点教教真,应该弯下腰、低下头,静下心去想想学生懂吗,我们如何让学生懂。
就比如,我们教虚词的用法,如何教学生学会判断?是否可以教学生直观的判断方法,就像“之”前名后动一般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前后都是动词一般表承接。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了就有了可用的“工具”,不至于凭感觉去判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去让学生去学,却从不考虑他的角度去考虑他们该怎样学懂,怎样理解,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今天,我换位思考了吗?”每天,我们都应该对自己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