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七姐
采访时间:11月29日
姓名:楚小波
性别:男
年龄:36
籍贯辽宁,音乐人。2008年,组建甜石头乐队,为黄家强、周治平、赵照等人编曲或担任bass手。2013年,和朋友苑杰组成小波与杰子组合,参加山东卫视《中国星力量》获得全国总冠军,两人更以冠军身份拿到《直通春晚》的入场券。2017年12月,推出个人音乐专辑《不必告别》。
楚小波是我第一份工作时期的同事。那是一个给广播电台提供成品栏目的传媒公司,他当时负责音频制作,没事就喜欢抱着吉他弹唱。那时,我感觉他是一个爱音乐,有理想有才气的好青年。
这份交情,并没有随着各自生活的发展而断档。不仅如此,他爱人还曾做过我的领导,直至发展成十几年的好友。旧时光里,大家一起厮混,一起K歌,一起把酒言欢撸串,一起疯狂浪漫快乐悲伤。
有一段时间,他们两口子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家里养着几只猫,邀请三五朋友去他们家做客。小波亲自下厨,厨艺了得。饭后,关上灯,点上蜡烛。小波给朋友们吉他弹唱着《亲密爱人》。烛光映照忽明忽暗,声音轻柔潜入人心,当时觉得这是我听到过的,对这首歌最完美的诠释。至今,那个画面仍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为朋友,听到小波要发专辑的消息,为之开心的同时也马上约了他一起聊聊。
如鱼得水,我的人生是要做原创音乐
来北京前,大约25岁的样子,我一直在夜场弹bass、唱歌这些。起初,纯粹是出于喜欢,那时候的梦想比较模糊,虽然可能音乐是其中一部分,但不是占比重最大的。
我妈是幼师,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我练手风琴,练了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时间,这应该算是我的音乐启蒙。妈妈一直希望我考音乐学院,但我爸并不支持,可能觉得男孩子学音乐有些不务正业。
后来,在之前的音乐基础上,我又自学了吉他,正式开启我的弹唱生涯。当时心里认为,写音乐是一件特别崇高的事情。我曾经有一度说,乐手、木匠、医生不都一样吗?只要我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就是匠人精神。
日子久了,我开始琢磨起来下半生的职业,以及怎么过自己的生活,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细想想,在夜场这些年都干什么了?天天喝酒、扯淡、泡妞、学一身坏习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和人说话眼神使劲转,就光学会这些了。
要知道,人年轻的时候是这样,好像很混沌,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确切答案。恰好这时候,我一个老乡在北京组乐队缺一个bass手,他向我发出了邀约。
我当时也在考虑要不要去北京发展。这些年我也和朋友们组过太多乐队,跑了一些音乐节,包括也和一些明星演唱会的团队合作过,这条路还是很难走的。但是,凭借年轻和运气,能找一个和音乐相关,和自己长项相近或差不多的职业就是好事。
06年3月8日来的北京,我记得很清楚。然后,我就应聘去了咱们共事的那家传媒公司。来了之后的半年里,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初心,感觉挺不错。
但工作两年后,我越发的迷茫。对于这份工作,我总结出来一个人生的哲理,也是经验。就是什么叫如鱼得水。如果你是一条鱼的话,就要去水里游。人一定要在自己适合的环境里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有可能取得相对的成功或是相对好一点的生活状态。
楚小波音乐工作室并不是说我对音频制作不擅长,这是相对于独立做音乐来说的。我其实做饭也很好吃,属于无师自通的那种。我所说的擅长,只是在我掌握的技能方面来做的横向比较。所以,那一段时间我觉得挺拧巴,包括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或者说,那一段,感触很多,算是真正开始懂事了。
后来想重新换职业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和我说,要想好,是再找一份同样的工作慢慢发展还是想自己出来做音乐。毕竟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思虑好未来的方向。
当时因为自己一直都喜欢音乐,喜欢写歌,心里暗暗觉得可能这才是自己值得做的,毕竟做原创歌曲,就像自己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另外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事业对我来说,能把我的长项发挥出来,而且发展的空间最大。
一方面取得的成就肯定是最大,挣钱最多,也最享受以后有可能成功的状态。我就和我媳妇儿开始商量。她和我说,你也不小了,你做什么事情我都支持你。我只提一个条件,你要专心,就坚持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这是让我觉得她比一般女人厉害,也让我心服口服的地方。我身边有很多比我大好几岁,四十多的人了还在和我说,他下一段还在犹豫,要不要转一个行业。
一方面她是真的了解我,另一方面,她对于人生有自己独到的想法,都30岁了,你再努力一把以后可能就好了。但你要是畏首畏尾,天天出去扯淡,那可能日子也就这么过没了。
她给我这个建议后,我认真地想了大约半年的时间。经过深思熟虑后,听了她的意见,选择了做独立音乐。
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要扬长避短。我觉得自己能发挥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就正式开始练习写歌,天天练琴、谱曲、弹唱……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很多,可以说每个人都很精彩。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或者说从事艺术行业。无论写书,画画,写歌,都是通过对生活敏锐的嗅觉,把琐碎的感受表达出来。艺术就是一种表达形式。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经历,且都精彩。但能从生活里面去总结的人未必多,去总结和反省,挖掘以及分析它、剖析它的人则少之又少。
没有退路,我要一路走到天明
2010年的时候,我去参加一个唱歌选秀比赛,当时还进了沈阳赛区的复赛。也是这个机会,让我遇到了杰子。其实,我们在火车上就看到对方了,都背个吉他,但也没说话。等比赛排队的时候,两人一前一后,就聊得不错。
后来比赛被淘汰了,他就邀请我去他开的店里吃个饭。当时想着可以多交个朋友,我就去了。杰子当时在大兴就有一个二层楼的烧烤店,吃饭时,我们彼此交流了一下比赛心得和对音乐的理念。其实蹭了一顿饭后,我们俩就各自奔忙了。
中间的几年,偶然有联系。2013年,忽然有天他来找我,和我说了他的想法,希望我们可以组一个组合。他三番五次的来,特别真诚。然后,我们就录了几个合唱的视频、音频发给了一些比赛节目。最后,山东卫视的《中国星力量》节目组在听完我们的demo后,邀请我们去参加比赛。
到了节目组之后,可能也是缘分,大家都挺喜欢我们。我们其实一直觉得没戏,马上要公布前三强结果的时候,还互相激励着拿个第三名也行。等到宣布,小波和杰子组合获得冠军的时候,我们都懵了。
小波和杰子后来,我们跟着公司演了一年商演后,终于发了EP(两个翻唱,四个原创歌曲),却再也没接着一个商演,就是说,这些歌再也没在舞台上以及任何平台曝光过。然后,杰子又开了新的饭馆,还特别火爆。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其实是给自己的肯定。起初写歌的时候,特别怕别人说歌写得不好听。记得08年写的第一首歌——《丽江》之后,身边就有一些音乐人觉得还不错,好听,这个意义是非凡的。
北京人才济济,唱得好的人大有所在。所以,我会把心思更多放到原创音乐上,发自内心的、更真诚来做音乐。就和人说话一样是表达,写歌也是表达,真正真诚的作品往往才会留得住。那一段,我比较确定的一点就是:我似乎能把这个事情真正的做下去。
人生就是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15、16年,我压力还蛮大的。那时也有孩子了。这种压力,说的不是费用方面。主要是男人会有一定的自尊心,而且我也一直都有事业心,是想往上努力的人。
我想努力地证明给家里人看,给自己看,当时取得的那些成绩不是瞎猫撞死耗子。2015年开始,我就又去酒吧干活了。那种状态就是,白天编曲制作,晚上去干活儿。特别累,家里人也觉得我是真的在努力。
白天晚上轮番来,让我得了颈椎病。有一段时间,我的手麻了,没知觉了,但可以控制它。去检查,医生说,你怎么这么严重,相当于五六十岁那种常年的颈椎病,我解释是职业的原因。
然后,拔罐、针灸、按摩、推拿、游泳,反正就是多锻炼,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就缓解了一些。有时半夜才到家,家里人也知道我挺辛苦的。当时一直发愁,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能到头。媳妇儿每次都安慰我说,快了快了。
尤其在北京生存,天天被大浪拍,被人潮拍。在这个潮流里,你想求生存,你得使劲儿划船。在2015年之前,我经常会做梦。就是像我说的,在大浪里划船,或者游泳,你不使劲划的话,就有可能溺水身亡。
我就老有那种溺水的状态,特别紧绷。那一段爱发脾气,谁要是没达到我的标准,我就会质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做。但我一直就有那种感觉,没退路。每个月七八千的房租加上其他的费用像大山一样压在胸口,我就想着必须往前奔。
有一次我看好一把琴,原价三万多。我天天看二手,终于赶上一个便宜的入手。要不然在演唱会上,几千块钱的琴真拿不出手。录音的时候,别人都问我,波波你有没有更好一点的琴。
终于,2015年底,又慢慢弹bass,给各种演唱会、节目带队,当音乐总监。也经常跟周治平老师、赵照合作。日子好一些了,看到喜欢的东西也可以买了。
所以说很多人不求上进,并不是说他不激进,往往其实是他真的有退路。有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想要前进,是真没退路。如果不努力给人家编曲、弹琴、当制作人、做音乐总监,就没有现在圈子里一些对我的认可,虽然不算多。
其实长大了才知道,中国人大部分的生活习惯都是道家的,比如挂春联什么的,易经就讲阴阳,正反面。当有了一些负面情绪,如果你一直都关注这些负面,那你的心里也就一直苦闷。所以,总要去看到一些积极的方面,把自己的时间都放回到工作上。
年轻的时候,尤其像我们这种搞摇滚乐、混社会的孩子,觉得自己耀武扬威。但随着年龄阅历增加,更懂了一个事儿,其实每个人生都精彩。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精彩,是因为见识短。
完成夙愿做专辑,独立音乐人的春天要来临
从2008年写的《丽江》,到2017年8月才最终定稿的《不必告别》,我的梦做的似乎有些长。
独立音乐人做专辑,要自己花钱,正常应该要花20-30万左右。但我为了节约资金,自己包揽了作词、编曲,以及录音等大量工作。只有一首歌的钢琴和一首歌的吉他是找别人弹的,包括打鼓也需要找人来录,剩下的就是棚费和缩混。专辑的母带是发到英国的录音棚去做的。
现在出专辑很简单。从08年写《丽江》的时候开始就有这个夙愿,一直想出专辑。但当时并没有确定我要走什么路,自己的人生路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并不是自己看清了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刚开始写歌的时候,肯定是要尝试怎么让别人听到,怎么发表出来。取得的成绩和你自己的能力是息息相关,成正比的。
在能力达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出专辑的条件。那就得自己找一些活儿干,组乐队。不会编曲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歌呈现出来会是什么样,或者该唱什么样的歌,写什么样的歌是好的。在这些全部都是未知的时候,就要去尝试。
我觉得音乐定位其实不重要,都属于流行音乐大范围。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听得到的都算是。昨天晚上,我刚做了一个歌手的专辑,算是杀青吧。他把所有要录制的部分全录完了,就等最后缩混,做母带准备推广了。
我们聊起做音乐的部分,他很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音乐。我和他说,不用在意这个,所谓的定位,类型,都是别人给你定的。你可能这个专辑和这个阶段的作品是这样,下一段时间可能就不那么想了。我可以告诉你定位是什么,就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就是咱们能够买的到听得到的唱片、音乐,无论说是北欧的后摇、独立音乐什么的,全通称为流行音乐。为什么?它能够让你听到,就是因为它流行起来了,它是有一部分或是很大一部分的受众,它才能够从它那个小镇子、那个城市漂洋过海被你听到,我是这么去定义的。
最近,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独立音乐人的春天要来了。”肯定不是因为我要发片,或是为了见着我才说这样的话,大家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像以前唱片的操作模式已经翻篇了,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发片期、宣传期,没有什么所谓的歌曲怎么安排。
以前的歌手,比如说单纯唱的好、表演好的人,其实发展空间并不大,因为去哪里能找到那么多好的歌曲来传唱?尤其当一个白丁的时候,完全没有知名度的情况下,谁来选歌,定造型?只负责表演的模式只会变得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选秀节目,歌手翻唱了别人的歌曲,反而是火了那些创作者。但那些歌手呢?别看有的当时获得了一些奖项,但现在都去了哪里?所以,现在到了一个musician,音乐人的时代。
能够写,能够负责一部分制作,或者最起码心里能够有点数,然后又能够自己表演,那么,这样一个多功能全才型的人,反而会越来越走得好。
相互依靠,家庭是我的精神后盾
小波和孩子这些年,其实媳妇儿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初第一份传媒公司,还是她介绍我去的。我们是老乡,彼此是对方的初恋。但经历分手后,大家成了朋友、同事,彼此知道对方的生活轨迹,后来又再度复合成了家人。
她是一个心里没什么负能量的人,比较自信、强势,也很懂事。我们自然的再次走到了一起。什么叫自然走到一起呢?就是她比较有主意,我确实有点事情都愿意找她商量。
人和人的这种亲近,一步一步的关系,就是彼此觉得这个人还是很值得相互依靠的。现在看起来和她复合是一个比较冷静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人有感情基础,互相之间也没有秘密。
随着孩子的出生,又彻底颠覆了我。我经常会这样形容,我会和那些还在犹豫要孩子,或是探讨这个话题的人说,没有孩子的时候,看见的世界是没问题的。但当有了孩子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我是色盲,没有看到那么色彩斑斓的世界。
我绝不鼓吹一定要孩子才算是完美的人生,但确实是这样认为的。我特别喜欢孩子,而且也衷心地秉承着一个观点,他想要爱的时候我就给他爱,他想要自由的时候我就给他自由。
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我们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一个事实,他所做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不停的摆脱你。直到有一天他彻底摆脱你,与你不相见就是你离开人世的时候。这是事实,想到这些你就释然了。
皈依信佛,冥冥中自有定数
08年我就皈依了,这几年也有过几个阶段在吃素。少则一个月,多则九个月。因为我名字里面有个波字,所以法号:贤泉。
我皈依在龙泉寺,闲暇时间会看龙泉寺的法师们写的书,其中最敬仰的学诚法师(我们都称他为“师父”)的《好好说话》读后深有感悟,索性写成了歌,没想到意外获得很多人的喜欢,现在这首歌会经常在寺里的读书会上滚动播放。
另外,不止这本《好好说话》,师父其实写了一系列书籍。我都会把书中的一些感悟和精炼的词句,整理成歌词,并谱上曲,做成一系列跟“禅意”相关的暖心音乐。目前,正在量身订造法师的“好好系列”第二首《好好听话》。
这也是我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我想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常态的事情来做,写更多跟佛法相关的公益歌曲,我希望能把自己修禅修佛的心得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皈依,其实是冥冥中自有定数。找到自己的信仰,包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反思,我觉得更多的是促进。
人活着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别白走一遭,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声音,对身边的人留下一些善待。如果白活一次,就有如烟灭,没留下任何印记。只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臭气,变成一堆烂泥,最后回归到土壤,什么也没有。
所谓的众生平等,其实挺接地气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梦想,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我的目标就是原创音乐人,像汪峰、许巍、李健、赵雷、赵照等,通过自己一点点努力,一步步取得成绩,这才是我事业上想要达到的,以及我最想过的生活。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请关注公众号:平行生活实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