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读《被讨厌的勇气》

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读《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馨香书语 | 来源:发表于2020-09-29 14:13 被阅读0次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极力推荐给大家,尤其是我的几位好姐妹,我边读边回想起大家吐槽的事情,不管是遇到难缠的上级,还是讨厌的同事,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知道应该怎么做。

    《被讨厌的勇气》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思想精华,如果你读过《自卑与超越》(我之前分享过https://www.jianshu.com/p/16dd11d8f92f),觉得并不能完全理解阿德勒的话,那可以来读这本书。那位问话的青年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那位答疑的哲人是阿德勒思想的传承者。这位哲人对阿德勒的思想内化于心,通过五个夜晚与青年人的辩论,将阿德勒的思想重点缓缓输出。青年人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他可能也将你心中的问题讲了出来,通过哲人的回答,你也许理解了、明白了,你也许不能认同,有自己的保留意见。无论如何,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会有一种通透的感觉。

    总结来说,这本书主要讲了三方面问题:

    面向过去的态度:“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不幸是自己的选择”,纠结于过去,只会一直止步不前,改变就是现在;

    面向现在的态度:生活的“一切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想被认可、想凌驾于他人,把自己套入痛苦的漩涡,要想自己掌握人生,就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有被讨厌的勇气,做你自己,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面向未来的态度: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会享受过程。

    接下来,我会从这三方面,详细给大家分享这本书。

    第一方面,面向过去的态度(总结来自书中“第一夜”的内容)

    我们通常把现在遇到的不幸归因于过去,“因为被人伤害了,不再相信爱情,”,“因为父母从小对我漠不关心,所以才造成我孤立的性格”,“因为小时候家里没有条件,没有接受好的教育,所以我现在才混的这么差”……我们通常认为有果必有因,“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可是,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原因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而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也就是“目的论”。

    那如何理解“原因论”与“目的论”呢?

    举个例子,书中的青年有一位朋友,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青年分析,认为他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于在学校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这种分析便是“原因论”。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观点,青年的朋友是先有“不出去”的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但是,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如何生活。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举个例子,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如果你把这些当作现在没有出人头地的原因,想必你也会看到身边有一些人,他们从小家庭贫困,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了好的大学,得到了好的工作,那这又如何解释呢?原因就在于你自己,你选择了不改变,保持现状更加轻松,因为改变意味着更大的痛苦,更多的付出。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方面,面向现在的态度(总结来自书中“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的内容)

    阿德勒曾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也许你无法认同这个观点,认为虽然人际关系重要,但不至于是一切烦恼之源。

    哲人主要从三个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自卑感、追求优越、人生的三大课题:

    自卑感。你可能现在正有这样的烦恼,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对自己的经济现状不满意,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你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也不会认为自己太穷。因为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了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比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但是,要警惕“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拿自卑当借口,害怕向前迈进,不想改变,最终一无是处。

    追求优越。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追求优越性和自卑感一样,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同样,要警惕“优越情结”。比如,刚才的例子,“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有的人会这么想“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这就是“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我们再回到“追求优越性”,“追求优越性”往往被认为是尽力超越别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人与人之间存在竞争。因为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因为你会不知不觉把他人及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总是担心随时会受到暗箭攻击,认为总是被他人监视、挑剔。其实,阿德勒所谓的“追求优越性”与我们理解的不同,他主张人要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就是说不与任何人竞争,不与别人比较,而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与“过去的自己”比较。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生的三大课题。请从孩提时代开始考虑人生这个词。孩提时代,我们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即使不怎么劳动他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就到了“自立”之时,不能继续依赖父母而必须争取精神性的自立这一点自不必说,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自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此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当然,也会与某人结成恋爱关系基至还有可能发展到结婚。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又会产生夫妻关系,一旦有了孩子还会出现亲子关系。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生,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相信你读完这一部分,也会对“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这一论调十分赞同。我们接着往下看,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关键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对策?

    我们害怕与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回避人生课题,这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所以,要摆脱人际关系烦恼最需要的是“勇气”。

    但是,在谈“勇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自由”。

    前面提到“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可是,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呢?书中指出,是“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想得到上级的认可、想得到在乎的人的认可。

    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他认为根据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人为什么要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教育,因为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为自己活着。

    如果想要活出自己,可以采用书中提到的方法“课题分离”,也就是,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比如,就孩子的学习来说,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所带来的结果是由他自己来承担。作为父母,我们会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再举个例子,假设有人正苦恼于公司的人际关系,他有一个毫不讲理的上司,一遇到事情就大发雷霆。无论你怎么努力,他都不给予认可,甚至都不好好听你说话。假如你会进行“课题分离”会如何呢?也就是说,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选择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我们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反其道而行之,那“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所以,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关键,获得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那“勇气”来自何处呢?

    有格局才有勇气。人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就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受到认可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别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但是,要明白,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要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这里要提到“共同体”的概念。

    前面我们讲过“是把别人看成‘敌人’,还是看成‘伙伴’”的话题,如果我们把别人看成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这种状态叫做共同体感觉。共同体不只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会,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如果你还不能理解,那我们来看个例子: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了精神,被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成了无名的平凡人,也就是变得普通了,有人接受不了这一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但是,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即使退休了,我们也可以融入其他的共同体,做更好的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无论怎样,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属于宇宙这个共同体。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参与和融入到共同体中。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也许就找到了人际关系幸福的终点。

    有平等才有勇气。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为什么做不到课题分离,其背后实际上是“纵向关系”在起作用。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形成相互协调和合作的关系,需要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既不能用批评也不能表扬的教育方法。批评和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的特点,比如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妈妈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那应该怎么做呢?阿德勒主张用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说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比如,“谢谢”“我很高兴”。

    再举个例子,在公司里,大家肯定都是默认的“纵向关系”,“上级的话就是命令,我们必须执行”,“上级的指示,我们不敢违背”,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暴躁的上级,经常发脾气、辱骂下属,下属痛苦不堪,敢怒不敢言。我们要意识到,上级和下级是职责的不同,但应该有意识上的平等和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只能先从自己做起。与父母、与子女、与朋友、与上司建立起平等的横向关系。人人生而不同但平等,我们不比别人低一等,我们也不比别人高一等,我们是平等的。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的转变。

    有价值才有勇气。阿德勒说“人只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价值”不是可以用地位、金钱来衡量的,我们也不要认为全职在家带孩子、赋闲在家的老人就没有价值,要从共同体的角度来理解“价值”,要用“存在”的标准去看待他人。虽然从公司的角度,全职太太和退休老人没有创造价值,但是从家庭的角度来看,从他们的家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存在就是价值。不要用“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激。

    第三方面,面向未来的态度(总结来自书中“第五夜”的内容)

    很多人认为,人生就像登山,登上山顶是人生的目标。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阿德勒的心理立场与此不同,他认为,不能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所以,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由此可见,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专业小提琴手,在跳着司法考试之舞的人中也许有人成为律师,或许还有人跳着写作之舞成了作家。当然,也有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是,所有的人生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既不向后看,也不向前看,认真的过好现在,才是明智之选。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关注当下,生活是如此之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读《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reuktx.html